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6-18 23:46

  本文选题:旱砂田 + 土壤团聚体 ; 参考:《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5、10、15、20、30年旱砂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表现出"降-升-降"的变化趋势,10年以内旱砂田以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15年以上旱砂田以0.05~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均随着覆砂年限的延长而减小.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减小而增加,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随着覆砂年限的延长和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长期旱砂田有机碳变化响应敏感.10、15、20、30年较5年旱砂田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在0~1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8.0%、24.4%、27.5%和31.4%,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1.4%、15.8%、19.4%和21.8%.综上所述,旱砂田土壤固碳能力随种植年限延长而降低,需加强15年以上旱砂田的土壤培肥工作.
[Abstract]:The soil aggregates and their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dry sandy fields with different years were studied in the long-term location experiment (5 ~ 10 ~ 15 ~ (20) and dry sandy fields for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aggregate content in dry sandy field showed a tendency of "down-rise-descending" with grain size decreasing. Within 10 years, 5 mm grain aggregate was dominant in dry sandy field, and 0. 05 ~ 0. 25 mm agglomerate was dominant in dry sand field over 15 years. Mm aggregate content and mean mass diameter of aggrega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age.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oil aggregates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aggregate grain size,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oil aggregates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grain size of aggregates in dry sand fields in different year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gregates to organic carb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aggregates de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sand cover years and the deepening of soil layer. The sensitivity of organic carbon of 1 mm grain aggregate to organic carbon change in dry sandy field was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in long-term dry sand field. The drought of 30 years was more than that of 5 years. In the 0 ~ 10 cm soil layer, the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sand aggregate decreased by 8.0% and 24.44%,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by 1.4% and 21.8%, respectively, in 10 ~ 20 cm soil layer. To sum up,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dry sandy field decreas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planting years, and soil fertilization work of dry sand fiel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more than 15 years.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基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基金项目(2014GAAS26)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CARS-26-20) 农业部西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2015-A2621-620321-G1203-066)资助~~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6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1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3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武均;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10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7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37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