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of Maowusu sandy land we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the typical location of sand dunes in subsidence area and unsubsided area (control)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lassical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s by linear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the typical position of sand dunes in non-collapse area (control) was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obability curve was normal, 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in conventional dunes in Maowusu sandy land. However, after coal mining collapsed for 2 years, the variation degree of soil moisture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was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soil moisture loss was seriou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dun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changed in 0.541.05, increased 52.08, the proba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iation greater than 1 was more than 50,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0.140.28, compared with the non-subsided area (control), it increased by 80 cents; after coal mining collapsed, the probability of devi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subsidence area (control); after the coal collapse, the proba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iation was more than 1, and the variation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0.140.28. The average value of soil moisture in each layer, The standard deviation, variance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ried greatly,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layer (30-70cm), but not in the surface (0-20cm) and the lower layer (80-100cm). The dispersion degree of soil moisture was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was enhanced.
【作者单位】: 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日照大学科技园服务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62)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KJXX-21)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m5126)
【分类号】:S1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杨睿;王金满;李新凤;吴克宁;白中科;;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2期
2 赵国平;毕银丽;杨伟;施智宝;徐连秀;;神府煤田风沙区采煤塌陷对粒度成分特征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年06期
3 冯伟;杨文斌;李卫;党宏忠;梁海荣;;毛乌素沙地沙柳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5期
4 赵国平;李晖;李旭祥;张洪江;左合君;麻保林;;神府煤田风沙区采煤塌陷地表环境动态变化的综合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赵红梅;张发旺;宋亚新;荆恩春;卫文;韩占涛;;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6 崔利强;吴波;杨文斌;李刚铁;赵名彦;李禾;;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7 臧荫桐;汪季;白彤;高永;贺晓;袁立敏;;采煤塌陷后风沙区土壤水分的环境变异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8 刘鑫;满秀玲;;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J];土壤学报;2009年02期
9 孙建华;刘建军;康博文;黄海;孙尚华;;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2期
10 尚爱军;卜耀军;艾海舰;刘翠英;张雄;;榆林沙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健;半干旱区采煤塌陷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鑫;陈洪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17年21期
2 赵国平;史社强;李军保;董敏;;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6期
3 WANG Yuchen;BIAN Zhengfu;LEI Shaogang;ZHANG Yu;;Investig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an arid mining area using an improved thermal inertia model[J];Journal of Arid Land;2017年05期
4 赵国平;朱建军;张继平;徐伟洲;;神府煤田采煤塌陷引起的生态问题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9期
5 王顺;陈敏;陈孝杨;陈清华;刘本乐;胡智勇;;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水分再分布与剖面气热变化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4期
6 王强民;赵明;;干旱半干旱区煤炭资源开采对水资源及植被生态影响综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7 赵瑜;袁玉敏;陈超;;风沙区采煤扰动下土壤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J];中国矿业;2017年06期
8 杨振奇;秦富仓;李晓琴;刘力川;牛晓乐;;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及林下土壤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9 史沛丽;张玉秀;胡振琪;马康;于冰冰;;采煤塌陷对中国西部风沙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及修复措施[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胡振琪;梁宇生;巩玉玲;王晓彤;;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土地工程与技术分报告[J];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邢虹娟;山西省清城煤矿矿区土地破坏分析与复垦措施[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马迎宾;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3 薛燕琴;孝义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复垦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冀伟珍;渭北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防治对策[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凯;邵芳;乔志勇;王婷婷;刘东文;蒋舒;;黄河泥沙充填复垦耕地表层土壤垂直入渗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7期
2 王培俊;胡振琪;邵芳;蒋知栋;乔志勇;刘东文;陈亚凯;;黄河泥沙作为采煤沉陷地充填复垦材料的可行性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06期
3 李晶;刘喜韬;胡振琪;苗丽梅;高杨;赵晓霞;;高潜水位平原采煤沉陷区耕地损毁程度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4 徐良骥;黄璨;章如芹;刘会平;严家平;Helmut Meuser;Lutz Makowsky;;煤矸石充填复垦地理化特性与重金属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5 刘宁;李新举;郭斌;闵祥羽;;机械压实过程中复垦土壤紧实度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6 王曦;严家平;喻怀君;董祥林;陈孝杨;王长垒;;矿区充填复垦地煤矸石层水分竖直上移特征试验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11期
7 徐良骥;许善文;严家平;MEUSER Helmut;MAKOWSKY Lutz;WEISS Eltje;MAX Bjorn;;基于粉煤灰基质充填覆土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J];煤炭学报;2012年S2期
8 党宏宇;邵明安;陈洪松;周蓓蓓;;不同煤矸石厚度及位置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3期
9 党宏宇;陈洪松;邵明安;;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10 徐占军;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公云龙;刘严军;;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从举,康慕谊,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2 彭万杰;郭异礁;;虎峰镇土壤水分的动态及其随机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3 杨涛;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孟丹;;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4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5 高建华;胡振华;;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3期
6 王安琪;施建成;宫辉力;解超;;降尺度土壤水分信息与植被生长参量的时空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7 胡伟;熊凌云;熊雄;胡新华;;自动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中的阈值确定[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年03期
8 陆枫;胡志洪;胡毅恒;;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J];企业导报;2012年23期
9 黄文杰;吕军;翟伶俐;魏晓奕;朱宝;;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差异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10 冯兆林;陈玲爱;;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Ⅰ.土壤水的扩散机制及水在剖面中运动的限制[J];土壤学报;195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9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10 记者 田宜龙;6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成[N];河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3 刘艳;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褚楠;基于状态—参数同步估计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李陆生;山地旱作枣园细根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晨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7 樊磊;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壤水分估算及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8 杨爱霞;基于遥感和水文模型的新疆渭库绿洲荒漠过渡区土壤水分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9 李同川;黄土高原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闫伟明;黄土区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协同关系及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忠凯;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苏欢;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洛丹;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白盛元;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上官玉铎;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陈鲁燕;基于MODIS数据的榆林土壤水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常继钟;不同耕种方式对作物苗期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磊;双面蒸发条件下沟岸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赵东发;基于IEM模型的双极化TerraSAR数据反演土壤水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武江涛;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03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0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