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TETIS模型的黑土区乌裕尔河流域径流与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9 10:34
【摘要】: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域侵蚀量主要来自于0°~5°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不同的土壤侵蚀模数,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达556.3 t/(km2·a)。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研究表明,TETIS模型在黑土区模拟土壤侵蚀产沙应用前景好,可为研究区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basi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discu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ETIS model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takes the Wuyu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daily runoff and sediment data from 1971 to 1987 to calibrate and verify the TETIS model.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slope and land us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TIS model has good applicability in the Wuyue River basin. The Nash efficiency coefficient of daily runoff and daily sediment transport is between 0.52 and 0.70, the determining coefficient is between 0.60 and 0.71, and the volume error is not more than 15. The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of the watershed is 397.2 t / (km2 a), basin is dominated by slight and mild erosion), and about 90% of the sediment yield comes from the slope. The average soil erosion modulu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lope, and the amount of erosion mainly came from 0 掳~ 5 掳slope.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have different soil erosion modulus, and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cultivated land is the largest, reaching 556.3 t / (km2 a). Cultivated land with high slope and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are the key points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TIS model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imulating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in black soil area and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71)~~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昱;黑土流失与整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2 计文琦;;北京地拓再为黑土区信息化建设助力[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7期

3 王跃刚;赵贵斌;;国家黑土区水土保持检查组来我省调研[J];吉林水利;2007年05期

4 春喜;再胜;;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5 姚磊;王晓光;吕凤山;;铁岭市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1期

6 孟凯,隋跃宇,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3期

7 王德禄;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各主要作物的最大可能光能利用率的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4期

8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刘晓冰,孟凯;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9 景国臣,张晓波;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10 刘绪军,景国臣,刘丙友;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周健伟 刘泉龙 孙英威;“北大仓”黑土流失导致每年粮食减产近2000万吨[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健伟;黑土流失造成东北每年减产粮食近2000万吨[N];粮油市场报;2006年

5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7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8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9 唐立新 记者 彭溢 见习记者 车轮;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国际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浩;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7 程彬;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及相关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田;长期施肥对黑土化学性质、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田芳谣;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黑土钾素营养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禹宸;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贾春梅;黑土、黑钙土稻作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限;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利远;典型农田黑土细菌与土壤碳氮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房含;垄作黑土坡面水土流失的农业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贺美;秸秆还田对黑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9 朱浩;黑土区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7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97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