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三种有机物料施用的宅基地复垦土壤氮素组分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6 07:01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废弃宅基地面积不断增加的现状,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对复垦宅基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并为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培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探究基于有机物料施用的宅基地土壤养分氮素组分的动态变化,本文选取秸秆、菌渣、猪粪三种有机物料作为供试材料,在固定碳氮比基础上,以秸秆有机质的全量和1.5倍量为基准,设置了空白对照、单施化肥、秸杆全量配施化肥低氮处理、1.5倍秸秆量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与秸秆全量等碳量的菌渣配施化肥低氮处理、与1.5倍秸秆等碳量的菌渣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与秸秆全量等碳量的猪粪配施化肥低氮处理、与1.5倍秸秆等碳量的猪粪配施化肥高氮处理。采用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三种有机物料施用下宅基地土壤氮素组分在0-20 cm、20-40cm两个土层的动态变化,分析内容包括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组分。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处理对宅基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差异明显。复垦两年后,三种有机物料施用下宅基地土壤全氮含量较复垦前增加了0.10-0.30 g/kg,增加效果显著高于单施化肥(P0.05)。等氮水平下,三种有机物料施用对复垦宅基地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秸秆菌渣猪粪。三种有机物料中,秸秆配施化肥高氮处理在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对宅基地土壤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比复垦前分别增加了40.23%、24.23%。单位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影响不一致,空白对照差减法比较结果显示,秸秆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下的单位有机物料对宅基地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高。(2)宅基地复垦种植两年后,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复垦前增加了4.01-28.45mg/kg。在0-20 cm、20-40 cm两个土层,三种有机物料处理下宅基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分别高出1.66%-22.88%、7.63%-15.41%。三种有机物料配施化肥等氮水平下,宅基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由高到低为:菌渣秸秆猪粪。其中,菌渣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下宅基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最高,较复垦前分别增加了60.26%(0-20 cm)、46.19%(20-40 cm)。(3)宅基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在0-20 cm、20-40 cm两个土层变化趋势相同。与单施化肥相比,三种有机物料处理下宅基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其中,菌渣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下宅基地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复垦前分别增加了3.59 g/kg(0-20 cm)、3.08g/kg(20-40cm),显著高于秸秆处理和猪粪处理(P0.05)。各施肥处理对宅基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不一致,整体较复垦前增加3.34-7.54mg/kg。三种有机物料相同施氮水平下,对宅基地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升效果由高到低为菌渣秸秆猪粪。菌渣配施化肥高氮处理对宅基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提升最佳,增加量分别为7.72 mg/kg(0-20 cmm)、5.63 mg/kg(20-40 cm),同样显著高于秸秆处理和猪粪处理(P0.05)。(4)不同施肥处理对宅基地土壤有机氮含量影响不一致,复垦两年后,土壤有机氮含量整体较复垦前增加86.30-224.97 mg/kg,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含量高于20-40cm土层土壤。等氮水平下,三种有机物料配施化肥下宅基地土壤有机氮增加量由高到低为秸秆菌渣猪粪。其中,秸秆配施化肥高氮处理下宅基地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增加最多,增加量分别为224.97 mg/kg(0-20 cm)、180.64 mg/kg(20-40 cm),提升效果显著高于菌渣、猪粪处理(P0.0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晶晶;郭颖;陈欣;史奕;韩晓日;;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矿化进程的影响[J];土壤;2006年06期

2 陈欣;赵晶晶;鲁彩艳;赵牧秋;史奕;;有机物料中磷素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陆晓辉;黎成厚;涂成龙;;有机物料对黄壤性质及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4 练成燕;张桃林;王兴祥;;有机物料对红壤几种形态碳氮及酸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商晓芳;;有机物料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6 周江涛;吕德国;;有机物料覆盖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J];北方果树;2013年06期

7 石元亮,王晶,姜淑华;有机物料改良苏打盐渍土机制的研究——对土壤化学组成及盐碱特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1989年04期

8 朱红霞,姚贤良;有机物料在稻作制中的物理作用[J];土壤学报;1993年02期

9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磷素营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5期

10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张晓伟;刘涛;;砂滤管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规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明;吴景贵;;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和环境影响差异性的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2 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李建明;吴景贵;;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腐殖质热学性质影响差异性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玉华;宋成军;刘东生;张艳丽;徐哲;李想;王延昌;;江苏省两种有机物料的稻田土壤固碳有效性评价[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小勇;莫海涛;;固体有机物快速腐熟的微波预处理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娄燕宏;诸葛玉平;郭文文;;铜污染土壤施加有机物料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王艮梅;周立祥;;施用有机物料对污染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铜活性的动态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迟凤琴;;影响黑土中有机物料分解因素的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池;Velasquez, E.;Pando, A.;Brunet,D.;戴军;Lavelle.P.;;不同有机物料作用下Aporrectodea caliginosa蚓粪的近红外光谱(NIRS)特征[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景贵;席时权;曾广赋;姜岩;王明辉;;土壤水浸液浓缩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赵引德;有机物料快速腐熟技术研制成功[N];农资导报;2007年

2 记者 王永康 通讯员 徐亮;聚海公司 三项技改打造循环链条[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艳;微生物利用糖类和蓝藻等有机物料参与形成腐殖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志刚;有机物料对宁夏人工草地的改良作用[D];宁夏大学;2016年

3 许衡;有机物料和氮素化肥对平邑甜茶实生苗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4 龙攀;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系统碳净平衡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晓雨;施用有机物料对农田固碳减排及生产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及整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毛志泉;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实生苗根系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7 曹健;有机资源与化肥配施农业模式的农学和环境效应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林;有机物料处理对沙化土壤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邓佳;有机物料对紫色土磷的迁移转化及有效性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冯娜娜;不同类型有机物料对黑土中Pb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子仪;不同类型有机物料对黑土中Cu、Zn分布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玲;有机物料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微;长期施用无机肥、有机物料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姚桂华;交流电场—有机物料提高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8 崔全红;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X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畅;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张名豪;有机物料对紫色土氮素的迁移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13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13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