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准东地区土壤颗粒分形研究及其风蚀量估算

发布时间:2018-11-12 09:41
【摘要】:我国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风蚀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风蚀问题研究也被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密切关注。因此深入开展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风蚀监测的相关研究,可为防治土壤风蚀及风沙灾害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准东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定量表征土壤粒径大小的分形维数为手段,分析其在空间上的变异,根据实测数据采用粒度对比法估算土壤风蚀量,寻求分形维数与研究区土壤风蚀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137)Cs示踪法测定准东地区土壤侵蚀速率,得出以下结论:(1)准东地区土壤质地多为砂壤土、砂土。研究区土壤颗粒以砂粒为主导,土壤颗粒粒径集中在0.04~0.2 mm范围内;计算研究区单重分形维数可得耕地土壤质地较好,土壤结构较为聚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分形维数最高;研究区土样的∑u_i(q,δ)lg[u_i(q,δ]与lg(δ)线性拟合结果以及粒径分布广义维数谱D(q)~q曲线的结果均反映研究区土壤粒径呈非均匀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通过土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参数与土壤质地的相关分析可知,土壤中中砂体积含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的非均质特征的主要因素,随着中砂体积含量增加,土壤粒径分布越多分布于稀松区域,局部集中程度增大,土壤粒径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2)从粒度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准东地区从耕地、草地、裸地到半固定沙丘,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由细变粗,范围是0.046~0.158 m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选情况也不同,耕地分选很差,草地和裸地分选较差,半固定沙丘分选状况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中等,可见土壤的分选程度与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准东地区耕地、草地和裸地为极正偏,半固定沙丘为正偏,土壤粒度粗细分配的对称性极差,土壤沉积物细偏,平均值向较细方向移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峰态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粒度分布并不均匀,具有明显的优势粒径级别,半固定沙丘土壤粒度分布更为尖窄,亦说明高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度分布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受植被的影响,耕地土壤粒度分布趋于宽平;依据粒度对比法估算准东地区2016年土壤风蚀量在1 700~4 160g/(m~2·a)范围内,平均风蚀量为3219.36g/(m~2 · a),强度为中度风力侵蚀区;半固定沙丘土壤风蚀量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相同地类由于植被覆盖度等原因也存在明显差异;准东地区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其风蚀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耕作土~(137)Cs活度变化范围在2 Bq/kg~4 Bq/kg,变化区间较小,且新开垦农田与长年耕作土在不同剖面深度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性,新开垦农田底层有较高的~(137)Cs含量,长年开垦农田剖面表层和底层在0~20 cm变化区间起伏变化不大;非耕作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是呈指数减少的趋势变化的,土壤中50~80%的~(137)Cs含量集中在表层土壤10 cm以内;研究区耕作土较非耕作土土壤侵蚀速率偏低,耕作土中多年耕作农田土壤侵蚀速率为2 949.55 t/km~2/a,比新开垦农田土壤侵蚀速率要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高伟;贾慧娜;;稳定流场条件下土壤颗粒跃移运动的力学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2 赵爱辉;黄明斌;史竹叶;;土壤颗粒分布参数模型对黄土性土壤的适应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王开勇;李世朋;刘洋;;土壤颗粒及元素效应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4 韩丹;程先富;;安庆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张平究;赵永强;;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6 刘淑娟;袁宏波;刘世增;刘虎俊;李发明;郭树江;王琪;郭春秀;李菁菁;魏怀东;;石羊河尾闾水面形成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6期

7 杜丽娜;邵明安;魏孝荣;贾小旭;李学章;;砂质多孔介质中土壤颗粒的迁移[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8 黄冠华,詹卫华;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J];土壤学报;2002年04期

9 贾晓红;李新荣;李元寿;;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10 庄淑莺;;耕层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恋卿;;不同粒组土壤颗粒对Cu的吸附与解吸特点[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代华;细菌在粘土矿物及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曹媛媛;细菌胞外聚合物与土壤固相界面作用机理及其环境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张志毅;几种水平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组成与演化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冬梅;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2 黎原;黄山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3 高君亮;风蚀地表土壤颗粒的图像表征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吕圣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耘华;新疆三种荒漠植被“肥岛”的土壤颗粒空间异质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6 林正雨;川中丘陵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田波;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酸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8 柳亚双;红壤不同粒径颗粒对细菌的吸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张国瑞;农田风蚀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10 战海霞;鲁中南山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水文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2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2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