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11-20 21:07
【摘要】: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全球碳循环变化中意义重大。利用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03年)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数据,估算了全省0~20 cm、0~100 cm及0~160 cm的土壤碳密度和储量,并对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土壤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0~20 cm、0~100 cm和0~160 cm土层SOC密度分别为2.22 kg/m~2、7.64 kg/m~2、10.09 kg/m~2,各土层SOC密度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9 kg/m~2、11.64 kg/m~2和15.34 kg/m~2);(2)0~20 cm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西北平原、鲁东丘陵中等,鲁中南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3)与18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数据对比,表层SOC密度从1.43 kg/m~2升高到2.22 kg/m~2,全省陆域(15.70万km~2)0~20 cm表层SOC储量则由226.41 Mt增加至350.65 Mt,净增了124.24 Mt,SOC密度以0.044 kg/(m~2·a)的平均速率在土壤中积累,整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据估算,尚有505.23 Mt的固碳潜力。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the study of soil carbon stor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change. The soil carbon density and reserves of 20 cm,0~100 cm and 160 cm soil organic carb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high density and high precisi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obtained from the multi-objectiv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in Shandong Province (2003).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OC density and reserves and the potential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OC densities of 0 ~ (20) cm,0~100 cm and 0 ~ (160) cm soil lay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2.22 kg/m~2,7.64 kg/m~2,10.09 kg/m~2, respectively. The SOC density of each soil lay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3.19 kg/m~2,11.64 kg/m~2 and 15.34 kg/m~2). (2) the distribution of SOC dens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0 ~ (20 cm) is low in coastal area, in northwest plain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middle hill of East Shandong Province, and higher in south mountain area of central Shandong Province; (3)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the second soil Census 18 years ago (1985), the surface SOC density increased from 1.43 kg/m~2 to 2.22 kg/m~2, (157000 km~2) 0 ~ 20 cm SOC reserves increased from 226.41 Mt to 350.65 Mt,. The net density of 124.24 Mt,SOC was accumulated in the soil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044 kg/ (mt2a), which showed the effect of "carbon sink" as a whol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505.23 Mt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作者单位】: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基金】:山东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2006709),“山东省中南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20111184) 国土资源部和山东省合作项目“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212010310306)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积民;金晶炜;田瑛;李伟;张义;高阳;;宁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3期

2 代杰瑞;庞绪贵;曾宪东;王红晋;;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09期

3 郭金瑞;宋振伟;彭宪现;朱平;高洪军;彭畅;张卫建;;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4 赵广帅;李发东;李运生;李静;欧阳竹;;GIS空间插值模拟法与土壤类型法估算比较土壤碳储[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0期

5 陈冲;胡克林;张玲娥;牛灵安;;冲积平原区土壤碳密度估算及其空间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6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7 傅野思;夏学齐;杨忠芳;李娟;;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分布特征[J];现代地质;2012年05期

8 钟聪;杨忠芳;夏学齐;侯青叶;姜伟;;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J];现代地质;2012年05期

9 张明园;魏燕华;孔凡磊;陈阜;张海林;;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10 王玮;邬建国;韩兴国;;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固碳潜力及其不确定性的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灏;石国荣;谭军;;外源有机碳对植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7年06期

2 明安祥;陈义厚;;排肥器性能检测装置的设计与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年10期

3 周文强;孙丽;臧淑英;刘晨;张玉兰;薄欣;阎炳和;张远;;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有机碳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年02期

4 代杰瑞;庞绪贵;董健;王增辉;喻超;;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时空变化特征[J];现代地质;2017年02期

5 崔传洋;李建华;冯燕;石宝冬;李雪静;边存宝;;基于二类调查数据的县级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测算——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6 石宗琳;王加旭;梁化学;史红平;魏彬萌;王益权;;渭北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J];土壤学报;2017年02期

7 张珍明;周运超;李会;黄先飞;;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与环境;2017年01期

8 武欣;孟会生;李廷亮;洪坚平;;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9 贺美;王迎春;王立刚;朱平;李长生;;应用DNDC模型分析东北黑土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协同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10 胡文杰;王晓荣;崔鸿侠;潘磊;庞宏东;郑兰英;;锐齿槲栎和栓皮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比较[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延;黄国勤;杨滨娟;陈洪俊;王淑彬;;稻田绿肥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碳库[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3期

2 许婷婷;董智;李红丽;邵水仙;王丽琴;;不同设障年限沙丘土壤粒径和有机碳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4年06期

3 文帮勇;张涛亮;李西周;谢振东;;江西龙南地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J];中国地质;2014年01期

4 肖新;朱伟;肖靓;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适宜的水氮处理提高稻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1期

5 张贝尔;黄标;赵永存;张晓光;孙维侠;胡文友;杨劲松;;采样数量与空间插值方法对华北平原典型区土壤质量评价空间预测精度的影响[J];土壤;2013年03期

6 支俊俊;荆长伟;张操;吴嘉平;倪治华;陈红金;徐进;;利用1:5万土壤数据库估算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7 倪兆奎;王圣瑞;赵海超;焦立新;金相灿;;洱海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氮来源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8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陈武梅;陈阜;张卫建;;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赵明松;张甘霖;王德彩;李德成;潘贤章;赵玉国;;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土壤学报;2013年01期

10 周振方;胡雅杰;马灿;薛天柱;郭映;魏国孝;;长期传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全智;王传宽;;6种温带森林碳密度与碳分配[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7期

2 胡理乐;林伟;罗遵兰;郭建明;范俊韬;李俊生;;井冈山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对比[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3 杨存建;倪静;张洋;牟琳;;四川石棉森林碳密度空间数据知识挖掘及分布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4 孙腾;;碳密度与投资率的因果关系——对中国1980~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05期

5 胡青;汪思龙;陈龙池;张伟东;宫超;;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2年07期

6 金雨菲;张茂震;郭含茹;何卫安;;基于克里格插值与序贯高斯协同模拟的森林碳密度空间估计[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李银;侯琳;陈军军;白娟;张硕新;;秦岭松栎混交林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8 魏文俊;王兵;白秀兰;;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与分配规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王斌;杨校生;;4种典型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与碳密度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赵鹏祥;赵臻;郝红科;;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接联合国碳密度项目[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晓成;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飞;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湘;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遥感估算[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孙云霞;基于GWR模型的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林碳密度预估[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肖欣;马尾松飞播林与天然林碳密度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佩佩;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碳汇生长空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黄晓强;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朱丽平;北京五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密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赵冠华;云南中西部地区针叶林和人工林碳汇现状及潜力[D];云南大学;2016年

8 郭洋洋;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丽娜;基于GF-1遥感影像的长宁县森林碳密度反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10 萨础拉;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氮密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46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346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