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11 17:51
【摘要】:通过三年六季的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水旱轮作(水稻/油菜)和旱地轮作(棉花/油菜)下氮肥用量对土壤有机氮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三年轮作后,周年轮作氮肥投入超过300 kg hm~(-2)(以纯氮计,下同)的处理0~20 cm土壤全氮含量明显增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周年氮肥用量为300 kg hm~(-2)和375 kg hm~(-2)水旱轮作处理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13.6%~23.5%,而旱地轮作处理则增加了15.0%~23.0%,土壤酸解态氮含量增加是土壤全氮变化的主要原因。两种轮作模式下土壤酸解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土壤酸解态氮各组分的变化却不相同。水旱轮作中酸解铵态氮增加的比例(33.8%)低于旱地轮作(53.9%),但其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增加的比例(36.0%)高于旱地轮作(16.6%)。综上所述,周年氮肥合理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水旱和旱地轮作下土壤酸解态氮库各组分变化差异明显。根据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氮库转化特点,优化氮肥施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A three-year and six-season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soil organic nitrogen content and its components under paddy-dry rotation (rice / rape) and dry-land rotation (cotton / r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ree years' rotation, the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0 ~ 20 kg hm~ (- 2) (pure nitrogen) treatment with annual rotation nitrogen input more than 300 cm (- 2)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non-nitrogen treatment, the annual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f 300 kg hm~ (- 2) and 375 kg hm~ (- 2) increased 13.6% ~ 23.5% of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0 / 20 cm and 15.0% / 23.0% in dryland rotation treatment, respectively, while the annual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f 300 cm (- 2) and 375 kg hm~ (- 2) increased by 13.6% ~ 23.5% and 15.0% / 23.5%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of soil acid-hydrolyzed nitrogen cont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soil total nitrog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f acid-hydrolyzed nitrogen between the two rotation models, but the changes of the components of soil-hydrolyzed nitrogen were not the same. The percentage of acid-hydrolyzed ammonium nitrogen increased in paddy-dry rotation (33.8%) was lower than that in dry-land rotation (53.9%), but the increase in acid-hydrolyzed unknown nitrogen content (36.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dry-land rotation (16.6%). In conclusion,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nual nitrogen fertilizer can obviously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soil acidified nitrogen pool under the rotation of paddy and dry land is obviou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pool trans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rotation patter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rop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by optimiz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324)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3)资助~~
【分类号】:S15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其荣,史瑞和;不同土壤有机氮的化学组分及其有效性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0年02期

2 刘晓宏,郝明德;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分解特征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0年02期

3 彭令发,郝明德,来璐;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矿化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1期

4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5 王根林;姬景红;李玉梅;;土壤有机氮矿化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6 刘俊英;王文颖;陈开华;殷恒霞;霍晓杰;;土壤有机氮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7 王媛;周建斌;杨学云;;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8 徐兴良;白洁冰;欧阳华;;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4期

9 申晓辉;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氮组份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10 葛旦之;罗淑华;;红黄泥土壤供氮特性的研究 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与矿化的关系[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文启孝;程励励;;土壤有机氮的化学本性[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高亚军;;耕作土壤有机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文启孝;程励励;;土壤有机氮的化学本性[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江娜;氮肥用量加减法[N];农民日报;2010年

2 王雅萍;改变传统施肥方式 科学经济环保施肥[N];河南科技报;2008年

3 石门县农业局 贺勇;常德市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N];常德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俊清;长期施肥对我国主要土壤有机氮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王西娜;西北旱地残留氮的作物利用及覆盖土壤有机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姬景红;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供氮特征影响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4 陈贤友;土壤有机氮及其吸附态氨基酸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高晓宁;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氮素形态转化及其供氮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焦麟;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2 姜小凤;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3 马玉华;耕作方式与氮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NH_3挥发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欢;延边苹果梨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规律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5 姜军;稻麦农田氮素供应动态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维乐;水旱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和钾肥替代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廖世鹏;水分和氮肥相互作用对水旱轮作体系氮素转化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56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56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