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9-07-12 18:04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24年长期施肥对褐土土壤有机碳(TOC)、有机碳储量(TOCs)、净固碳效率(NCSE)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为评价褐土土壤碳库变化与质量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褐土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9个处理[A组:不施肥处理(N_0P_0、CK);B组:单施无机肥处理(N_1P_1、N_2P_2、N_3P_3和N_4P_4);C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N_2P_1M_1、N_3P_2M_3和N_4P_2M_2);D组: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M_6)]测定土壤TOC与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并计算TOCs、NCSE及CPMI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不同时期施用较高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及施用高量有机肥(N_3P_2M_3、N_4P_2M_2和M_6)均可提高TOC和ROOC含量,且随土层深度加深提升作用减弱。TOCs、NCSE与0~20 cm土层TOC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施用高量有机肥(C组、D组)可有效提高TOCs,A组、B组的TOCs均值分别比C组、D组低76.77%与17.36%。长期施肥处理可提高NCSE,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NCSE。NCSE为D组C组A组=B组;D组NCSE为1 152.27 kg·hm~(-2)·a~(-1),是C组的2.51倍,B组的16.20倍。与试验前相比,C组和D组的CPMI无显著变化,且C组与D组间差异不显著,但A组与B组比试验前降低16.38~40.02。与A组(CK)相比,B组中N1P1处理与C、D组处理显著影响CPMI,提高了23.30~45.67。在0~40 cm土层CPMI与RO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PMI可以很好地指示有机碳的变化。可见,施用高量有机肥或者较高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极显著提高褐土土壤TOCs、NCSE和CPMI,即施用高量有机肥或者较高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N_3P_2M_3和N_4P_2M_2)有利于褐土有机碳的固存,可减少无机肥的施用量,使土壤性质向良性方向发展,培肥土壤。
文内图片: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年际变化
图片说明: 挠跋?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TOC含量年际变化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用有机肥的提升作用,与试验前相比,经过24年处理后M6和N3P2M3、N4P2M2,TOC含量明显高于初始状态,为14.67~23.15g·kg1,提高11.56%~67.63%,N2P1M1处理在2015年TOC含量比初始值降低了8.83%。N3P2M3、N4P2M2处理TOC含量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N2P1M1基本保持平稳变化趋势;而对照组(N0P0)与单施无机肥区组TOC含量则逐年降低,比试验前降低23.82%~29.04%(图1)。通过C组、D组、B组分别与A组的对比可知,C、D组TOC含量显著高于A、B组。从图1可看出,C、D组,除N2P1M1处理在2001年比A组低外,TOC含量都高于A组且有继续提升的趋势;A、B组中,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TOC含量逐渐与A组接近且有低于A组继续下降的趋势。图1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年际变化Fig.1Inter-annualchangesofcontentsoftotalorganiccarbon(TOC)underdifferentfertilizationtreatments2.1.2对TOC含量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经过连续24年施肥处理后,褐土耕层(0~20cm)TOC含量产生了明显差异(图2)。不同处理TOC含量大小顺序为D组>C组>A、B组。A、B组TOC含量为9.80~10.53g·kg1,平均为10.14g·kg1,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C组TOC含量为12.59~15.95g·kg1,平均为14.40g·kg1,较A、B组差异极显著,TOC含量增加42.01%。D组TOC含量为23.15g·kg1,较A、B组和C组差异均极其显著,TOC含量分别增加128.30%和60.76%,较A组增加135.74%。土壤20~40cm土层中C、D组对TOC含量影响显著;A、B组中施用较高量无机肥会使该层TOC含量进一步下降。40~60cm土层中D组显著增加TOC含量,施用无机肥的区?
文内图片: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含量
图片说明: 546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第25卷http://www.ecoagri.ac.cn含量明显减少,且B组内无显著性差异。2.1.3对TOCs的影响图3中CK0为1992年基础土样的TOCs值。由图3可知,仅D组TOCs高于CK0,其他处理均有所图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含量Fig.2Contentsoftotalorganiccarbon(TOC)atdifferentsoillayersunderdifferentfertilizationtreatments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1%显著水平。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at5%lever,anddifferentcapitallettersdenotesignificantdifferencesat1%leveramongdifferenttreatments.图3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Fig.3Totalorganiccarbonstorage(TOCs)indifferentsoillayersunderdifferentfertilizationtreatmentsCK0为1992年基础土样的TOCs值。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60cm土层不同处理间差异达1%显著水平。CK0istheTOCsvalueofthebasicsoilsamplesin1992.Differentcapitallettersdenotesignificantdifferencesat1%levelin060cmsoillayeramongdifferenttreatments.降低,施用有机肥较多的处理TOCs降低较少。C、D组的TOCs极显著高于A、B组,C、D组TOCs比A组与B组分别提高76.77%、17.36%;N1P1处理TOCs最低,M6处理TOCs最高,N4P4显著高于B组其他处理。2.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净固碳效率(NCSE)的影响表2反映了经过24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同土层NCSE的变化。0~20cm、20~40cm和0~40cm土层,净固碳效率为D组>C组>A、B组。0~20cm土层D组NCSE为1152.27kg·hm2·a1,是C组的2.51倍,B组的16.20倍,可见施用高量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净固碳效率。B组与A组均未施用有机肥,其NCSE差异不显著。2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0-08-03)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50311016-1)资助~~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菊,吴金水,童成立,杨钙仁,胡荣桂,唐国勇;三江平原湿地沉积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王宗泉,盖文杰;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S1期

3 佟小刚;王伯仁;徐明岗;张文菊;;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4 李洁;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张杨珠;;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布[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5 王百群,吴金水,吴振海;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6 张城;王绍强;于贵瑞;何洪林;张文娟;王伯伦;陈庆美;吴志峰;;中国东部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7 慈恩;杨林章;马力;唐玉姝;程月琴;殷士学;;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8 Mohammed Alamgir;M.Al-Amin;;异速模型评估森林植被生物量有机碳储量(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年02期

9 石福臣;李瑞利;王绍强;Sasa Kaichiro;;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分布与积累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10 尤孟阳;李海波;韩晓增;;土地利用变化与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漆良华;范少辉;艾文胜;毛超;孟勇;;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碳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周银;郭燕;史舟;;浙江省水稻土有机碳库储量估算和比较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魏云敏;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刘琼;东海上层海洋有机碳储量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黄雪夏;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旭辉;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黎明;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演变模拟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静;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X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汉向;哈泥泥炭地进现代有机碳沉积速率空间分异的植物物源输入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传拓;农安县耕地质量评价和有机碳储量预估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朱丽琴;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有机碳与“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5 陈颂超;色季拉山土壤表层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数字制图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杨琪;湖南省耕地表层土壤碳储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肖彦资;古水稻土有机碳形态特征及其矿化过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孙s,

本文编号:2513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13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