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芽孢杆菌对蒜薹灰葡萄孢霉抑制作用的时效性研究
【图文】:
(图2)。菌株B579与Bacillussubtilis(EU221345.1)和Bacillussubtilis(EU221334.1)的亲缘关系最近,可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B001与Bacillussubtilis(KC121041.1)和Bacillussubtilis(KM365462.1)的进化距离最接近,可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HB-2与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JF899255.1)的相似性最高,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2000bp1000750500250M12341:B001;2:B1;3:HB-2;4:B579;M:DNAMarker图1四种芽孢杆菌的16SrDNA基因扩增产物电泳图谱
2017,33(6)115魏倩等:四种芽孢杆菌对蒜薹灰葡萄孢霉抑制作用的时效性研究amyloliquefaciens);B1与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JF412546.1)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KJ12371-5.1)最相近,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2.2四种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霉病原菌菌落扩展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结果表明4种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霉病原菌菌落扩展均具有抑制作用(图3)。4种芽孢杆菌都是滴加活菌液的滤纸片周围产生明显的透明抑菌圈,而滴加过滤液、热处理液和无菌水的滤纸片周围均没有观察到抑菌圈的产生。同时,通过对平板上灰葡萄孢霉的生长形态观察发现,靠近抑菌圈边缘的病原菌菌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被抑制现象,表现如下:菌丝向上生长且扭曲成结,菌丝变粗,颜色变深变暗。而对照菌落表现为菌落边缘生长比较规整,平铺生长,菌丝在平板上分布均匀,无缠绕现象。4种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霉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见表1。芽孢杆菌B001、B1、HB-2、B579周围形成的抑菌圈的直径分别为8.967mm、16.167mm、31.033mm、23.433mm,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效果越明显。通过图2基于16SrDNA的系统发育树HB-2B579CKB001B112431243124312431:20μL芽孢杆菌菌液;2:20μL过滤液;3:20μL热处理液;4:20μL无菌水.图3四种芽孢杆菌对灰葡萄孢霉病原菌菌落扩展的抑制效果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5BAD16B07) 河南省科技开发合作计划项目(152106000060)
【分类号】:S436.33;S4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莎莎;陈小龙;;与灰葡萄孢致病性相关的真菌毒素及胞外酶[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童蕴慧,徐敬友,陈夕军;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年04期
3 韩之琪;贲海燕;谢学文;石延霞;李宝聚;;灰葡萄孢对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4年05期
4 贾娇;邢继红;李志勇;董金皋;;灰葡萄孢钙调磷酸酶β亚基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高智谋;李艳梅;李喜玲;章战华;营金凤;;源自不同寄主的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J];菌物学报;2009年03期
6 陆仕华,周正来;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对碳源的利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S1期
7 李伟;陈怀谷;李伟;张爱香;陈丽华;姜伟丽;;核盘菌和灰葡萄孢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分析[J];遗传;2007年09期
8 李培芬;赵福鑫;董丽萍;郑会欣;赵斌;张靖;司贺龙;邢继红;韩建民;董金皋;;灰葡萄孢BcKMO在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5期
9 李培芬;赵福鑫;董丽萍;郑会欣;赵斌;韩建民;邢继红;董金皋;;灰葡萄孢犬尿氨酸单氧酶基因BcKMO调控病菌致病力的机制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6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夕军;王艳;童蕴慧;孔维文;徐敬友;;灰葡萄孢抗腐霉利的分子机制研究[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贾娇;董金皋;;灰葡萄孢钙调磷酸酶基因β亚基克隆与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明德;张蕾;李国庆;姜道宏;候明生;;灰葡萄孢中发现与致病力衰退相关的线粒体病毒BcDRV[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伟;陈怀谷;李伟;张爱香;陈丽华;姜伟丽;;核盘菌和灰葡萄孢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分析与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继红;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晓丽;灰葡萄孢中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陶岚;灰葡萄孢致病缺陷突变体库的建立及BcATM1基因的致病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贾娇;灰葡萄孢钙调磷酸酶基因β亚基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娇;灰葡萄孢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会欣;灰葡萄孢BcPDR1基因调控病菌致病力的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9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1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