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与禾本科秸秆配合还田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图文】:
2.3 结果与分析2.3.1 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如图 2-1 所示,原 SOC 含量不同土壤添加等质等量的秸秆后其有机碳矿化速率化趋势基本一致(图 2-1),在两种土壤上,,矿化速率的顺序都为:添加两种秸秆的理(AWL 与 BWL)> 添加豆科秸秆的处理(AL 与 BL)>添加小麦秸秆的处理(A与 BW)> 对照(A 与 B);首先配合添加两种秸秆(AWL、BWL)与添加豆科秸秆(ALBL)的处理第 1 天矿化速率基本相同,而添加豆科秸秆(AL、BL)的处理随后矿速率开始逐渐降低,此时矿化速率最大,分别为 446.7 和 444.8 mg C kg-1day-1,而配添加两种秸秆(AWL、BWL)的处理在第 3 天时矿化速率有小幅度的减少,紧接着在第 4 天再次升高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513.7 和 524.2 mg C kg-1day-1,同时添加小麦秆(AW、BW)的处理也在第 4 天时达到最高矿化速率,分别为 294.3 和 317.6 mg kg-1day-1,之后各处理的矿化速率都在降低逐渐趋于稳定。
图 2-2 各处理 CO2-C 累积释放量(A、B 分别代表原 SOC 含量高和低土壤;W、L 分别代表添加麦秆和豆秆;不同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处理间 P<0.05 水平显著)Fig. 2-2 CO2-C emiss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A and B represent hight and low soil organiccarbon content soil respectively; W and L represent addition of wheat straw and leguminous strawrespectively;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level)表 2-2 添加小麦秸秆(W)、豆科秸秆(L)对原有机碳含量不同土壤(S)CO2-C 累积释放量的影响Table 2-2 Effect of wheat straw addition (W) and leguminous straw (L) addition on cumulativeCO2-C emission in soils amended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因素 FactorCO2-C 累积释放量Cumulative CO2-C emission增加量CO2-C increase relative(mg C/kg) (mg C/kg)SOC 含量(S)SOC content (S)A 3808.6 bB 3282.6 b -526.0小麦秸秆(W)Wheat straw (W)W02066.1 c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S1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红;张宇;刘延坤;陈瑶;邵英男;;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J];林业勘查设计;2017年01期
2 吴崇书;谢国雄;章明奎;;农艺措施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04期
3 贾宇平;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吴明;人工林土壤碳库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5年03期
5 孙国峰;周炜;陈留根;何加骏;盛婧;郑建初;;猪粪沼液施用对麦稻轮作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4期
6 杨忠芳;;特约主编致读者[J];地学前缘;2011年06期
7 赵生才;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及发展趋势——第236次香山科学会议侧记[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8 雷蕾;肖文发;;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J];林业科学研究;2015年06期
9 郭亮;王庆贵;邢亚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32期
10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变化的模拟分析[J];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其变化的模拟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孙国峰;何加骏;郑建初;陈留根;朱普平;周炜;;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轮作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岳芳;孙国峰;周炜;胡宇容;王鑫;陈留根;郑建初;;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A];201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余健;;高潜水位采煤矿区土壤碳库构成及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5 傅野思;杨忠芳;夏学齐;;中国半干旱区土壤碳库分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石庆华;李涛;王苏影;;稻草全量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吴建富;曾研华;丁奇;潘晓华;石庆华;;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乔赵崇;赵海超;张智婷;李迪;刘亚男;刘岩;;土地利用方式对官厅水库消落区土壤碳组分及氮磷释放的影响[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华凌 罗晖;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碳库在增加[N];科技日报;2017年
2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热带森林植被和土壤碳库变化研究取得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7年
3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让耕地变“黑”[N];光明日报;2009年
4 谌红桃 张晴丹;专家揭示土壤碳循环模型结构与预测碳循环—气候变化的关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5 赖敏;筑起土壤碳库 减排二氧化碳[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王立彬;土壤碳库 岩溶碳汇 地热减碳[N];中国信息报;2011年
7 郑存江;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家底基本摸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8 刘飞 郭鹏;我国探索土壤固碳途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舟;基于多尺度分析的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系统下作物产量、土壤碳库与经济效益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2 余健;高潜水位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碳库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李昌珍;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毛子龙;1890~2029年白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史利江;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钟杨权威;长期施氮对旱作麦田土壤碳库平衡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宗琳;渭北地区农田植被更替及长期植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卢蒙;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整合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禹含;豆科与禾本科秸秆配合还田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顾泽海;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井水水;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年
4 孔青;植物残体去除对帽儿山落叶林土壤碳含量和矿化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5 李丽君;天鹅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及其稳定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雪妮;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碳库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豆光普;大别山地区土壤碳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8 韩可欣;碱化草地开垦对土壤碳库储量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9 姚小萌;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贾宇平;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碳库空间变异与储量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18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