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钟基因对异色瓢虫的节律与生殖滞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5 23:16
【摘要】:异色瓢虫属于鞘翅目瓢甲科,完全变态昆虫;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强、寿命长、食性广和取食量大等特点,常常被作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应用在生物防治的众多领域。在自然界中,异色瓢虫在秋冬季节感知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后会产生滞育现象,从而达到趋利避害、安全越冬的目的。在实验室内也可以通过模仿秋冬的环境条件,给予异色瓢虫低温和短光照的条件,诱导使其滞育。人为调控异色瓢虫滞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于滞育过程的信号传导和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光周期和温度变化是刺激异色瓢虫产生滞育的重要外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光周期的变化,主要依靠生物钟来感知和响应。生物钟通过直接调控下游生理系统,参与并驱动着从基因表达到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节律反馈过程。异色瓢虫的滞育行为也正是由生物钟调控的。外界的光周期信号如何转换为激素信号,进而导致相关部分的发育变化,最终表现出滞育行为层面的变化,这些问题目前还未有人对此进行相关的研究报道。我们就上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试验。首先通过对异色瓢虫雌成虫生殖系统的解剖和Vg定量,研究了在20℃条件下,处于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的在发育层面的具体差异;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饲养在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条件下的异色瓢虫雌成虫一个完整的昼夜节律进行取样,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由此得到了五类生物钟基因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量日节律;最后,通过对不同光周期的转录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找到了可能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定量PCR验证,为后面的基因功能验证打好了基础。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20℃条件下,通过解剖发现:处于长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在羽化后第6天呈现出卵巢发育的迹象,第9天在卵巢小管中就有发育成熟的卵粒了,而处于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在羽化后第15天才呈现出卵巢发育的迹象。通过对Vg的定量PCR发现:在长光周期条件下,异色瓢虫雌成虫的Vg表达量逐日上升,也就是卵黄原蛋白的积累量逐日递增,而短光周期条件下雌性异色瓢虫的卵黄原蛋白的积累并不像是长光周期下的逐日递增,而是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五大类生物钟基因中,无论长短光周期,period和timeless会在夜间的表达量较高,而cycle、clock和cryptochrome 2会在白天的表达量较高。3.通过对不同光周期的转录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我们找到了在神经信号传导过程中用于在不同细胞间转运多巴胺的VMAT(囊泡单胺转运体),发现其可能在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综上,我们研究得到了在20℃条件下,处于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的在发育层面的具体差异;又得到了五类生物钟基因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量日节律;并筛选出了可能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VMAT基因。这些将为推进异色瓢虫的滞育机理的明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异色瓢虫的饲养与应用提供了滞育方面的理论参考。
【图文】:

生物钟基因,分子机制,果蝇,协同作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物钟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因表达到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节律过程都是由生物钟驱动的。生物参与生物钟功能的核心部分。尽管生物钟基因的组成在不同生在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上,所有生物的生物钟是相似的(Tata我们对昆虫生物钟的认识主要来自果蝇的遗传和分子研究。生组成部分是一个分子反馈回路,涉及多个基因。以果蝇为例,CLE (CYC)形成的异质二聚体会促进 period (per) 和 timel物钟基因连锁反馈环相关因子(clockwork orange [cwo],Par-vrille [vri],clock-controlled genes [ccg] 等)的转录,,PER 和 T异质二聚体,PER/TIM 二聚体会进入细胞核,并促进 CLK/C而抑制 CLK/CYC 二聚体的活力,降低其与 DNA 的亲和力。CHROME

异色瓢虫,龄期,中输卵管


图 2-1 20 ℃时异色瓢虫各个龄期的生育历期Fig. 2-1 The length of each stage of H. axyridis at 20 ℃2.3.2 通过解剖的方式得到的长短光周期下异色瓢虫的卵巢发育情况统计如下图所示,异色瓢虫雌成虫的生殖系统包括一对卵巢、两根侧输卵管及一根开口于生殖孔的中输卵管,中输卵管的后端连接着由体壁内陷形成的交配囊、一个用于接受和储存精子的受精囊和一对能分泌卵的保护物质的黏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7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梅梅;柴伟纲;谌江华;王丽丽;;甘蓝田释放异色瓢虫防治蚜虫效果研究[J];宁波农业科技;2016年01期

2 王海诺;;浅谈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的防控[J];农家参谋;2019年13期

3 张金平;;“超级杀手”——异色瓢虫[J];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15期

4 王笏华;;异色瓢虫:农林害虫的天敌[J];植物医生;2017年10期

5 冉浩;;异色瓢虫[J];课堂内外(科学Fans);2019年Z1期

6 苏更林;;“花大姐”的“姐妹花”——异色瓢虫[J];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2017年Z2期

7 郭喜红;李金萍;尹哲;侯峥嵘;王璐;;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5期

8 高福宏;潘悦;孔宁川;弓新国;岳宁;王夸平;;异色瓢虫释放技术概况[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9 王涛;张悦;孙玉刚;王金秀;韩军;郭喜军;张发明;曲爱军;;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白杨毛蚜和白毛蚜选择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齐玮;魏丽萍;闫正升;杨友兰;;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捕食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芬;宗良炳;;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不同色斑型酯酶同工酶研究[A];纪念澳洲瓢虫输引成功100周年——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刘育俭;滕树兵;;六种农药对异色瓢虫的毒力试验[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帆;杨洪;张君明;王兵;;三种代饲料对异色瓢虫饲养效果评价[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4 段云;武予清;杨淑斐;;异色瓢虫的人工饲养与应用[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苏建东;王志刚;宗浩;杨杰;刘勇;谭效磊;朱先志;刘莉;徐蕊;高强;YANG Jutian;;烟蚜防治药剂筛选及其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评价[A];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7年

6 王志坤;吕军;侯义;吴文涛;王洪魁;;辽宁宽甸地区异色瓢虫捕食蚜虫、松干蚧作用调查[A];2004年辽宁农业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齐晓阳;任小云;蒋莎;张礼生;;诱导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滞育的温光条件比较[A];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宗良炳;彭成旺;雷朝亮;毕成鹏;;异色瓢虫寻找豆蚜利它素的初步研究[A];纪念澳洲瓢虫输引成功100周年——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9 陈志辉;钦俊德;;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摄食和食物利用的影响[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10 王素琴;张帆;;异色瓢虫对八种杀虫剂敏感性测定[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毛伟豪;异色瓢虫完胜蚜虫 赤眼蜂大战玉米螟[N];河南科技报;2014年

2 记者 毛伟豪;“虫虫特攻队”助农业摆脱农药“V纭本砙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3 ;亚洲瓢虫的“杀菌武器”[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周昆;“生防特工队”善用是关健[N];中国花卉报;2013年

5 王帅宇 本报记者 李锐;北京 农药减量施用有“精兵”[N];农民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文晓;异色瓢虫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吴庆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熊晓菲;捕食性天敌胁迫对棉铃虫发育、行为及生理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夏鹏亮;恩施烟区烟蚜田间发生规律及生态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洁;异色瓢虫卵子发生及饲料对其卵黄发生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赵静;异色瓢虫低温胁迫耐受性及其越冬策略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Ali Intazar;不同Bt蛋白对三种天敌的安全性评价及天敌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杜军利;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9 宋新元;玉米与大豆群落捕食者捕食行为的DNA标记检测与控害作用的FQ-PCR量化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冠雄;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陈占胜;生物钟基因对异色瓢虫的节律与生殖滞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PHONGSAKORN CHAN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Coloptera:Coccinellidae)捕食混合猎物的功能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张伟;蚜虫危害植物中异色瓢虫偏好挥发物的鉴定及其嗅觉相关基因的挖掘[D];扬州大学;2018年

5 杨友福;异色瓢虫对快速冷驯化的生理响应及后代适合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郭佳妮;种内和种间捕食卵对三种瓢虫生长发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7 高爽;异色瓢虫人工繁育与贮藏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黄金;保定地区异色瓢虫不同越冬时期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规律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9 梁晓辰;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麦田种群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10 徐彬;异色瓢虫偏好选择龙爪槐花的生态学机制[D];扬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0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80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