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干旱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S127
【图文】:
夏玉米干旱敏感指标的遥感反演研究2.3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图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资料整理,其中包括夏玉米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干旱模拟(2014-2015 年)试验数据。主要整理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气象因子。第二部分主要是阅读大量文献并推算陆-气温差机理模型得到影响陆-气温差主导因子。总结反演作物含水量的关键光谱指标和反演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的关键光谱指标。第三部分是分析夏玉米不同灌溉水不同生育期陆-气温差与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气象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夏玉米冠层含水量与敏感光谱指标的相关关系以及夏玉米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与敏感指标的相关关系。第四部分是基于以上相关关系,建立以上三个干旱敏感指标在不同灌水量不同生育期下的遥感动态响应反演模型。第五部分是利用 2015 年独立年夏玉米干旱模拟试验资料,验证三个干旱敏感的反演精度。
第二章 研究方实验设计1 研究区概况本试验于 2014 年和 2015 年 6-10 月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9 08 N,115 40 E,海拔 15.2m)的大型可控式水分试验场进行了两年的大田夏玉旱响应的模拟试验。2014 年和 2015 年试验材料均为夏玉米“郑单 958”。试验场设有大型电动遮雨棚,50 m2,共设 42 个试验小区,小区面积 8 m2(4 m 2 m),小区之间筑有 3 m 深混凝墙,防止水分水平交换。该站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94 mm,年变异系数为 62.9地土壤为褐土,含有机碳 13.67 g/kg,全氮 0.87 g/kg,有机磷 25.76 mg/kg,有效.55 mg/kg,pH 值为 8.1,平均田间持水量为 22.1 %,平均土壤容重为 1.37 g/cm3(等,2010;Fang 等,2013 )。
pH 值为 8.1,平均田间持水量为 22.1 %,平均土壤容重为 1.37 g/cm3(等,2010;Fang 等,2013 )。图 2-2 固城站地理位置示意图Fig. 2-2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GuCheng statio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锋;张喜旺;;基于光谱和时相特征的夏玉米遥感识别[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6年06期
2 黄西社;李高远;;武功县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3 李杰;;南和县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J];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24期
4 范秀勤;;硫酸脲缓释肥对夏玉米生产示范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2017年02期
5 杨宁;王洛彩;慈航;孔令刚;郑国喜;;枣庄市夏玉米异常灾害发生规律及应对措施调查研究[J];科学种养;2017年04期
6 杨进玲;;夏玉米倒伏影响因子及减轻补救方法[J];农技服务;2017年06期
7 王虹;;遵化市夏玉米追肥技术的变化[J];现代农村科技;2017年07期
8 李颖;陈怀亮;李耀辉;;利用夏玉米端元丰度估算夏玉米种植面积的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7年05期
9 陈春风;刘银拴;庞建斌;;夏玉米铁茬播种技术[J];农业机械;1992年03期
10 申晓晴;孔庆伟;;周口市2016年高温热害对夏玉米授粉及结实率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磊;程晓辉;李卫华;;漯河市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天锡;武建华;房稳静;陈松;张建峰;;驻马店夏玉米生长季气候特征及影响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3 牛峰;张子学;杨涛;刘正;张子福;马慧慧;;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整建制高产创建[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王翠霞;陈国生;汤新凯;邢慧君;郜文军;程洪岐;崔彦宏;;栽培措施和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结实的影响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万能涵;杨晓光;刘志娟;何斌;;华北地区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时空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曲良梅;;南阳市夏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8 周文伟;李桂芝;宋万友;李俊杰;李文存;李应权;李青竹;;不同密度和氮肥对夏玉米周单9号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9 刘淑梅;宋希云;姜雯;;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白莉萍;隋方功;孙朝晖;葛体达;吕银燕;周广胜;;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态特征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杨利华 河北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刘京亚 贾东霞;当前夏玉米管理要三线作战[N];河北农民报;2019年
2 河北省玉米产业创新团队绿色防控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张金林;警惕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危害夏玉米[N];河北农民报;2019年
3 张贵阳 韩凤阳;夏玉米改进栽培措施促进高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年
4 河北省玉米产业创新团队 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组 河北省农技推广总站;河北省夏玉米生产指导意见[N];河北农民报;2019年
5 董爱瑞 李伟 李德成;沿海地区夏玉米早防秃顶缺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年
6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李令伟;全力做好夏玉米抗旱保苗工作[N];德州日报;2019年
7 记者 郑建卫;我省发布今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8 ;河北省2019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N];河北科技报;2019年
9 杜雄 河北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夏玉米出现花粒究竟什么原因?[N];农资导报;2017年
10 衡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晶 常冬梅;夏玉米播前要做到“四明白”“四注意”[N];河北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光磊;麦季氮肥运筹调控冬小麦—夏玉米两作体系氮素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碳、水通量测定及蒸散量的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启现;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李克南;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何守法;小麦和夏玉米一体化种植布局与技术经济效果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周宝元;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资源优化配置及其节水高产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7 司贤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施氮效应及简化施氮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艳;不同施氮水平对喷灌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水氮迁移转化及其利用率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韩惠芳;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夏玉米田的碳水高效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杜红霞;作物水肥利用过程及调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二华;夏玉米干旱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2 MUGENZI Innocent;锌铁喷施对夏玉米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毛俊;河南省夏玉米水足迹区域差异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4 马长健;秸秆覆盖和播前底墒对夏玉米农田水—碳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刘凯;高产夏玉米的磷素吸收特性及其施磷量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谭鉴利;北京地区夏玉米耗水与生长规律田间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7 邢开瑜;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华北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甘万祥;不同锌肥用量及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籽粒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黄振喜;超高产夏玉米光合与养分生理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10 陈卓;华北地区春、夏玉米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792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9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