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石漠化区浅层岩溶裂隙及其土壤主要生态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10:3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破碎的地表生境限制了植被恢复,使得被土壤填充的浅层岩溶裂隙成为植被生长的主要生境,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以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区坡地浅层岩溶裂隙及其赋存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对喀斯特浅层岩溶裂隙形态特征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和野外原位试验、监测,从裂隙土壤质量状况、裂隙土壤水分赋存及其对植物水分利用特性以及植被对裂隙土壤抗蚀性影响等方面,探索了裂隙及其土壤的生境功能、水分调蓄和供给功能,以及裂隙-土壤-植物的固土功能。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制定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浅层岩溶裂隙形态存在高度异质性,浅层岩溶裂隙主要形态特征表现为倾角分布于60-90°,迹长80160cm,表层张开度主要分布在2040cm之间。相较于地表土壤,裂隙土壤生境更适于深根系和大型植物生长。此外,裂隙垂面形态可以划分为“矩形”、“漏斗形”、“金字塔形”、“网络形”和“菱形”五种形态。其中以漏斗形裂隙所占比重最大,也最为典型。(2)土壤在地表-裂隙垂直空间上的分布...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喀斯特石漠化区浅层岩溶裂隙及其土壤主要生态功能研究


裂隙调查区分布图

基本特征,石漠化,面积,重度


喀斯特石漠化区浅层岩溶裂隙及其土壤主要生态功能研究多年平均降雨量 1300mm。全区潜在石漠化面积 325.56 ×104hm2,石漠化面积302.38×104hm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 106.49×104hm2,中度石漠化面积153.41×104hm2,重度石漠化面积 37.50×104hm2,重度石漠化面积 4.97×104hm2(国家林业局,2012)。1.2 新发小流域概况

示意图,浅层岩溶,形态指标,裂隙


图 2- 3 浅层岩溶裂隙形态指标采集示意图ure 2-3 Diagram of shallow karst fracture morphology 与数据获取据通过位于新发小流域中心位置的小型气象站获取,观湿度、气温等指标。降雨数据为每 5min 采集一次,和每 1h 降雨强度,均由气象监测站自动获取。位素样品品新发小流域内植被分布情况,选取流域内广泛分布的Cupressus toruloSF D.Don)、次生灌木火棘(Pyrac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控水试验的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植物水分来源分析[J]. 邹巧云,陈洪松,马星宇,聂云鹏.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3)
[2]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J]. 习慧鹏,王世杰,白晓永,唐红,吴路华,陈飞,肖建勇,王明明,李汇文,操玥,陈欢,冉晨,罗旭玲.  生态学报. 2018(24)
[3]黄土高原2种典型灌木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J]. 裴艳武,黄来明,贾小旭,邵明安,张应龙.  土壤学报. 2019(03)
[4]中国西南岩溶关键带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J]. 曹建华,杨慧,张春来,吴夏,白冰,黄芬.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5)
[5]北京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J]. 夏晓平,信忠保,赵云杰,孔庆仙.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6]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 张鸾,赵利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7]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J]. 赵威,李亚鸽,亓琳,李琳,王馨.  生态学报. 2018(19)
[8]利用泉水电导率频率分布辨别岩溶含水系统的水源组分[J]. 郭芳,姜光辉,刘绍华,汤庆佳.  水科学进展. 2018(02)
[9]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J]. 曹建华,蒋忠诚,袁道先,夏日元,章程.  中国地质. 2017(05)
[10]喀斯特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和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J]. 吴丽萍,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王升.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岩溶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研究[D]. 唐夫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2]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影响研究[D]. 张家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西南典型岩溶区生态环境对表层岩溶水调蓄功能的影响研究[D]. 李林立.西南大学 2009
[4]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D]. 李苍松.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 李瑞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

硕士论文
[1]滇东南峰林湖盆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D]. 刘珏杉.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3种草本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D]. 占海歌.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典型石漠化地下浅层孔(裂)隙土壤养分研究[D]. 靳丽.贵州大学 2017
[4]黄土丘陵区典型天然灌丛和人工灌丛优势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D]. 吕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极端干旱区柽柳根系构型与水分利用机制研究[D]. 何广志.新疆农业大学 2016
[6]裂隙岩体植物根劈作用机理研究[D]. 樊维.重庆交通大学 2016
[7]岩溶石山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调蓄潜力分析[D]. 龚晓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8]石林溶丘洼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水分利用的稳定同位素研究[D]. 朱秀勤.云南师范大学 2014
[9]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D]. 范新瑞.贵州大学 2009
[10]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D]. 范高功.西安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3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13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