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潜在放线菌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3 20:18
本研究旨在对两株放线菌潜在新种K55和D34进行鉴定,分别分离自陕西略阳镍矿污染土壤广布野豌豆根际土壤和黄土高原云雾山大针茅根际土壤中,使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供试菌株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化学分类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以确定供试菌株的分类地位。 形态学特征研究表明,菌株K55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发育良好,产黑色素,产孢子,孢子球形,单生,表面光滑,着生于菌丝体表面。这些特征符合典型的小单胞菌属的形态特征。菌株D34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发育良好,产淡黄色素,产孢子,菌丝体不断裂,无横隔,并发育为螺旋状的孢子链,孢子椭球形,表面粗糙。这些特征符合典型的糖丝菌属的形态特征。 化学方法研究表明,菌株K55细胞壁有机酸主要包括丙氨酸,谷氨酸和meso-DAP;全细胞糖主要包括木糖和阿拉伯糖(D型);磷酸类脂主要为磷脂酰乙醇胺(PE),属于PⅡ磷酸类脂;醌型为MK-12;脂肪酸主要成分及含量包括15:0iso(20.53%)、17:0iso(12.74%)、16:0iso(12.15%)等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菌株D34细胞壁有机酸主要包括丙氨酸,谷氨酸和meso-DAP;全细胞...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放线菌的分类地位
1.3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简介
1.3.1 经典分类方法
1.3.2 数值分类方法
1.3.3 化学分类
1.3.4 分子分类
1.4 放线菌分类学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放线菌分类学的发展
1.4.2 放线菌分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形态学内容与方法
2.2.2 生理生化内容及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特征结果
2.3.2 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3.3 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结果
第三章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
3.1 全细胞壁氨基酸分析
3.2 全细胞糖分析
3.3 磷酸类脂分析
3.3.1 菌体培养与收集
3.3.2 磷酸类脂的粗提与纯化
3.3.3 双相点样展层
3.3.4 显色剂配制
3.3.5 显色
3.4 醌组分分析
3.4.1 菌体培养与收集
3.4.2 醌的提取与纯化
3.4.3 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
3.5 脂肪酸分析
3.5.1 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3.5.2 提取方法
3.5.3 仪器分析方法
3.6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分子水平鉴定
4.1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4.1.1 菌体收集
4.1.2 DNA 提取
4.1.3 纯度检测
4.1.4 16S rRNA PCR 扩增
4.1.5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4.2 G+C MOL% 含量测定
4.2.1 所用仪器及试剂
4.2.2 DNA 提取方法
4.2.3 DNA 纯化
4.2.4 纯度及浓度检测
4.2.5 DNA 的酶解
4.2.6 DNA G+C mol%含量测定
4.2.7 测定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放线菌分类研究进展[J]. 刘燕娟,李婵,周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2]放线菌纲内亚纲、目、亚目、科的16S rDNA/rRNA特征序列简介[J]. 阮继生. 微生物学通报. 2005(03)
[3]放线菌的多相分类法[J]. 马利,张利平,赵刚勇.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4(01)
[4]细胞壁氨基酸的定量分析在放线菌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 蒋凌月,李铭刚,李文军,崔晓龙,徐丽华,姜成林. 微生物学报. 2001(03)
[5]放线菌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马邦亚,杨俊秀,曹支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9(03)
[6]放线菌化学分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利平,陈冠华. 微生物学通报. 1997(05)
[7]细菌的数值分类方法[J]. 郭秀花,李爱国,冯丹,张德舜,朴相浩. 微生物学通报. 1996(03)
[8]测定放线菌菌体中氨基酸和单糖的快速方法——薄层层析法[J]. 王平. 微生物学通报. 1986(05)
硕士论文
[1]一株黄土高原土壤放线菌新种的鉴定[D]. 王婷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深海样品中放线菌菌株的分离和两株放线菌的多相分类[D]. 罗应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0
本文编号:3697056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放线菌的分类地位
1.3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简介
1.3.1 经典分类方法
1.3.2 数值分类方法
1.3.3 化学分类
1.3.4 分子分类
1.4 放线菌分类学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放线菌分类学的发展
1.4.2 放线菌分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形态学内容与方法
2.2.2 生理生化内容及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特征结果
2.3.2 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3.3 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结果
第三章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
3.1 全细胞壁氨基酸分析
3.2 全细胞糖分析
3.3 磷酸类脂分析
3.3.1 菌体培养与收集
3.3.2 磷酸类脂的粗提与纯化
3.3.3 双相点样展层
3.3.4 显色剂配制
3.3.5 显色
3.4 醌组分分析
3.4.1 菌体培养与收集
3.4.2 醌的提取与纯化
3.4.3 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
3.5 脂肪酸分析
3.5.1 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3.5.2 提取方法
3.5.3 仪器分析方法
3.6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分子水平鉴定
4.1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4.1.1 菌体收集
4.1.2 DNA 提取
4.1.3 纯度检测
4.1.4 16S rRNA PCR 扩增
4.1.5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4.2 G+C MOL% 含量测定
4.2.1 所用仪器及试剂
4.2.2 DNA 提取方法
4.2.3 DNA 纯化
4.2.4 纯度及浓度检测
4.2.5 DNA 的酶解
4.2.6 DNA G+C mol%含量测定
4.2.7 测定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放线菌分类研究进展[J]. 刘燕娟,李婵,周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2]放线菌纲内亚纲、目、亚目、科的16S rDNA/rRNA特征序列简介[J]. 阮继生. 微生物学通报. 2005(03)
[3]放线菌的多相分类法[J]. 马利,张利平,赵刚勇.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4(01)
[4]细胞壁氨基酸的定量分析在放线菌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 蒋凌月,李铭刚,李文军,崔晓龙,徐丽华,姜成林. 微生物学报. 2001(03)
[5]放线菌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马邦亚,杨俊秀,曹支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9(03)
[6]放线菌化学分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利平,陈冠华. 微生物学通报. 1997(05)
[7]细菌的数值分类方法[J]. 郭秀花,李爱国,冯丹,张德舜,朴相浩. 微生物学通报. 1996(03)
[8]测定放线菌菌体中氨基酸和单糖的快速方法——薄层层析法[J]. 王平. 微生物学通报. 1986(05)
硕士论文
[1]一株黄土高原土壤放线菌新种的鉴定[D]. 王婷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深海样品中放线菌菌株的分离和两株放线菌的多相分类[D]. 罗应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0
本文编号:3697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9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