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BM2型巨大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工艺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0:25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是革兰氏阳性菌,分布范围较广泛。它可以工业生产异构酶,分解有机磷,用于生产生物肥,常用于制造生物肥与水体处理剂,具有良好的经济作用。本论文对一株巨大芽孢杆菌BM2进行车间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研究。在实验室内复壮扩大培养种子于生产车间内梯级发酵,不断调节培养基以确定最优发酵配方,利用三角瓶、种子罐、发酵罐等逐级进行液体好氧发酵,同时采用结晶紫进行革兰氏染色用于镜检,运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600 nm范围进行定量检测,最终利用平板计数法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本论文主要研究BM2巨大芽孢杆菌在实验室内两级摇瓶的培养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时间、接种量、对数期等相关参数,寻找三级发酵罐的培养配方、接种量、培养温度、通气量、转速、酸碱度p H值等指标,根据所得实验数据,寻找出一套高含菌量的巨大芽孢杆菌芽孢菌液的最佳实验方法与流程。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室(种子)培养工艺研究:通过对比优化实验,确定BM2巨大芽孢杆菌最佳一级培养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时间为10 h,OD值可达17-19之间,具备接种下级摇瓶条件。通过对比优化实验,确定二级摇瓶最佳实...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巨大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1.1.2 巨大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实验内容简介
        1.3.2 实验流程
第2章 菌种摇瓶培养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3 主要仪器
        2.2.4 菌种制备
        2.2.5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一级摇瓶最佳配方优化
        2.3.2 二级摇瓶最佳配方优化
        2.3.3 二级摇瓶接种量研究
        2.3.4 二级摇瓶对数生长期研究
        2.3.5 茄形瓶培养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酵中试工艺条件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发酵罐空消
        3.2.2 配料
        3.2.3 发酵罐实消
        3.2.4 接种
        3.2.5 移料管灭菌与移料
        3.2.6 一级罐(100L)工艺研究
        3.2.7 二级罐发酵工艺研究
        3.2.8 三级罐发酵工艺研究
        3.2.9 一级罐直转三级罐实验(降低接种量实验)
        3.2.10 发酵液做种子连续发酵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级罐(100L)工艺研究结果
        3.3.2 二级罐发酵工艺研究
        3.3.3 三级罐发酵工艺研究结果
        3.3.4 一级罐直转三级罐实验(降低接种量实验)
        3.3.5 发酵液做种子连续发酵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菌剂储存条件及应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准备原料并计划实验方法
        4.2.2 防腐剂对菌液杂菌率的影响
        4.2.3 不同菌浓度菌剂的杂菌数量检测
        4.2.4 pH条件对发酵液杂菌率的影响
        4.2.5 温度压力实验
        4.2.6 发酵菌剂的应用
        4.2.7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防腐剂对菌液杂菌率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条件对发酵液杂菌率的影响
        4.3.3 不同pH条件对发酵液杂菌率的影响
        4.3.4 保存温度压力实验
        4.3.5 聊城莘县小麦种植肥效试验
        4.3.6 烟台招远花生种植肥效试验
        4.3.7 生物有机肥存储期间有效菌衰减的情况
        4.3.8 聊城莘县小麦种植肥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4.3.9 烟台花生种植肥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8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038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