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9 05:08

  本文关键词: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土壤微形态分析是获取古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仰韶文化遗址区野外自然剖面和含文化层剖面以及不同古土地利用区所挖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自然剖面和含文化层剖面进行每隔10 cm密集采样,对不同古土地利用区所挖剖面分层取样,在对样品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特征以及孢粉、植硅体、炭屑、土壤磷元素等土壤特征的辅助分析,重建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分析遗址内各类遗存的特征恢复古人类的活动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观察自然剖面深度分别为72 cm、96 cm、135 cm、191 cm、350 cm的微形态薄片(0~54000a B.P),其土壤微形态特征显示: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干冷波动-暖湿-暖湿稳定-干冷波动,这与仰韶文化由兴起-发展-繁荣-衰落的史实基本吻合。另外,对应显微观察自然剖面的土壤样品,总结出土壤微形态特征与气候波动变化的关系(见表6-1)。(2)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遗址区存在颗粒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定向性排列的特征;颗粒细小且非常均匀,粒径分布范围小,分选很好;黏土被无定形Fe不同程度地混染呈黄棕-棕褐色-棕-红棕色,推测经过古流水作用。(3)仰韶时期制陶工艺相对有些粗糙,常混有杂质。通过SEM观察陶片可以发现其表面凹凸不平,孔隙裂隙较多,质地并不均匀,含有各种颗粒状杂质,经过EDS分析得到其成分几乎都含有Si元素、O元素及少量黏土矿物成分。对比红陶与黑陶发现:红陶成分包括Fe元素,黑陶不含Fe元素;黑陶所含杂质相对红陶少一点,结合形态分析,可知,黑陶制陶工艺更细腻一点。(4)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夹砂陶片,古人类在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一定量的砂粒制成的,此举为了改变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这说明当时人类对原料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另外,通过对比制陶区和红色陶片的土壤微形态分析及能谱成分分析可知,仰韶先民制陶并非就地取材,而是经过挑选,搬运过来的。(5)通过微形态观察可得:烧骨呈灰白色,具有高双折射率,燃烧温度500℃,据此推测仰韶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用火技能。
【关键词】:古土壤 微形态分析 仰韶文化遗址 微形态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1.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引言11-22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项目依托12
  • 1.2 研究现状12-19
  • 1.2.1 灰烬层、火堆、火塘的土壤微形态12-13
  • 1.2.2 生活居住区土壤微形态13-14
  • 1.2.3 耕作区土壤微形态14-15
  • 1.2.4 墓葬区土壤微形态15
  • 1.2.5 制陶区土壤微形态15-16
  • 1.2.6 冶金区土壤微形态16-19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19-20
  • 1.4 研究内容20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0-22
  • 1.5.1 研究思路20-21
  • 1.5.2 技术路线21-22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22-24
  • 2.1 仰韶村文化遗址自然地理概况22-23
  • 2.2 仰韶村文化遗址考古历史概况23-24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4-30
  • 3.1 样点的选取24
  • 3.2 样品的采集24-25
  • 3.2.1 土壤微形态样品采集24-25
  • 3.2.2 其他实验样品采集25
  • 3.3 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25-28
  • 3.3.1 薄片的制作方法25-27
  • 3.3.2 图片的提取及处理27-28
  •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方法28-29
  • 3.4.1 观察样品制作方法28
  • 3.4.2 图片和数据的提取和处理28-29
  • 3.5 土壤其他特性测试方法29-30
  • 第4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30-45
  • 4.1 土壤剖面描述及分析30-33
  • 4.2 土壤微形态特征分析33-43
  • 4.2.1 土壤微结构33-36
  • 4.2.2 土壤孔隙36-40
  • 4.2.3 土壤基质40-41
  • 4.2.4 植物遗存41-43
  • 4.3 土壤其他特性分析43-45
  • 4.3.1 土壤磷元素分析43-44
  • 4.3.2 植硅体分析44
  • 4.3.3 孢粉、炭屑分析44-45
  • 第5章 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环境意义45-67
  • 5.1 遗址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重建45-50
  • 5.1.1 土壤微形态特征与气候波动变化的关系45-48
  • 5.1.2 古流水作用48-50
  • 5.2 遗址区不同古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50-54
  • 5.2.1 居住区土壤微形态50-52
  • 5.2.2 制陶区土壤微形态52-53
  • 5.2.3 墓葬区土壤微形态53-54
  • 5.3 古土壤微形态特征揭示的遗址区古人类活动信息54-67
  • 5.3.1 古人类用火情况54-57
  • 5.3.2 古人类制陶工艺57-67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67-70
  • 6.1 结论67-68
  • 6.2 可能的创新点68
  • 6.3 讨论68-70
  • 致谢70-72
  • 参考文献72-78
  • 附录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理;杨青山;曹海燕;吕跃杰;;景深合成技术在植物光学微形态研究上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2 陈守良,金岳杏,吴竹君;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叶片表皮微形态[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03期

3 郑泽厚;神农架山地土壤的微形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4 宛诣超;孟文诚;蔡萍;伊卫东;李珊珊;;冷蒿种皮结构微形态的观察[J];中国草地学报;2013年06期

5 余望,林文群,刘剑秋,张清其;福建石荠傜属植物花粉和果皮微形态特征[J];亚热带植物通讯;2000年03期

6 马骥,李俊祯,孔红;我国沙区6种蒿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J];中国沙漠;2002年06期

7 杨青山;邓丽丽;周建理;;植物新“指纹”——叶缘微形态[J];生命世界;2013年09期

8 刘剑秋;中国荸荠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9 邵剑文;张小平;朱国萍;;珍珠菜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10 王玉国;李光照;张文驹;尤佳;陈家宽;;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褚晓芳;刘启新;惠红;;中国伞形科前胡族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其分属价值[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2 谭敦炎;李佳;;新疆葱属18种植物种皮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周忠泽;赵寅生;许仁鑫;;中国蓼科植物果皮的微形态特征[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4 高敏;郭宝林;;叶片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庞丽伟;老黄龙洞洞穴岩石微形态及洞穴发育演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姜钰;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刘静;关中西部苹果林地和耕地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及对比[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景国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传播体微形态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喻永红;中国石蒜属植物叶部微形态特征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纪庆;中国独行菜属及近缘果皮与种皮微形态研究和基于ITS基因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影;安徽贝母属植物微形态及核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明秀;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土壤微形态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9 杨洁;东亚疏花薹草组(莎草科)的分类修订及其与菱形果薹草组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61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