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茶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及挥发物影响
本文关键词:低温对茶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及挥发物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江北和江南茶区茶园面积持续扩展,而深秋至早春的极端严寒和“倒春寒”不期而至,常常导致大片茶园受冻,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冬春冻害成为茶区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探讨茶树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对低温的响应程度,以及低温冻害对茶鲜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本研究连续两年测定了越冬期和早春期间2个品种茶树渗透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分析了秋冬春季3类不同防冻措施的茶园茶叶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低温对茶样中挥发性成分质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连续两年试验的越冬期间,气温先逐渐下降,再持续低温;两个品种成叶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升高、再升高,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脯氨酸含量升高、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为下降、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2)两年试验的早春期间气温渐升,可溶性糖含量趋于减少,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趋于增加;(3)两年越冬期间平阳特早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对于温度升降的变化幅度稍大于中茶102。2.当遭遇逆境低温时,CAT酶对低温的响应没有POD酶灵敏,POD酶活性与温度显著相关,说明POD酶可以作为茶树抗寒性评价的一个指标。在遇到0℃—10℃低温时,防霜扇茶园茶鲜叶酶活性最高;当短期内遇到0℃以下的低温时,林间茶园茶鲜叶的酶活性能达到防霜扇茶园的水平;0℃以下的低温长达3个月时,三类茶园茶鲜叶的酶活性差异显著,防霜扇茶园最高,普通茶园最差;严冬之后,当遇到“倒春寒”时,三类茶园茶鲜叶的酶活性都快速升高,且无显著差异。3.采来数批1芽3叶茶梢,实验室条件下,使其经受不同低温、不同时间的低温之后,以SDE-GCMS法检测挥发物组成,以临时从茶园中采来的正常1芽3叶茶梢为对照,发现:受冻茶样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醇类物质含量和比例均有所降低,挥发性物质总量和总数也低于对照,并且同温度下处理的样品,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和总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分析认为:茶树借助于各类渗透调节物质和酶类抵御低温冻害,茶树品种抗冻性存在差异,受冻之后茶树挥发性物质含量及其相互比例有改变,而影响品质。
【关键词】:冻害 可溶性糖 脯氨酸 游离氨基酸 保护酶 香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71.1;S42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7
- 1.1 引言15
- 1.2 茶树冻害15-18
- 1.2.1 冻害原因16
- 1.2.2 冻害类型16-17
- 1.2.3 冻害预防17-18
- 1.2.4 冻害补救18
- 1.3 茶树的抗寒指标18-21
- 1.3.1 可溶性糖19
- 1.3.2 可溶性蛋白19-20
- 1.3.3 脯氨酸20
- 1.3.4 保护性酶20-21
- 1.4 茶叶香气21-25
- 1.4.1 香气物质的种类及产生机理21-22
- 1.4.2 香气物质的呈香类型22-23
- 1.4.3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23-24
- 1.4.4 茶叶香气的分析方法24
- 1.4.5 电子鼻和电子舌24-25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25-27
- 2 茶叶中渗透调节物质与低温相关性及其在品种间差异评价27-43
- 2.1 本章引论27
- 2.2 材料和方法27-30
- 2.2.1 试验茶园与茶梢生境气温调查方法27-28
- 2.2.2 仪器与试剂28
- 2.2.3 茶鲜叶3类渗透调节物质的检测28-30
- 2.2.4 数据处理30
- 2.3 结果与分析30-41
- 2.3.1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鲜叶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30-32
- 2.3.2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干叶脯氨酸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32-33
- 2.3.3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干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33-35
- 2.3.4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35-40
- 2.3.5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叶3种抗冻物质与气温的相关性40-41
- 2.4 讨论41-43
- 2.4.1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及其与气温相关性41
- 2.4.2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气温相关性41-42
- 2.4.3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波动及其与气温相关性42
- 2.4.4 三类抗冻物质抗冻性能的初步评判以及平阳特早和中茶102 抗冻性比较42-43
- 3 秋冬春季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和POD酶活性变化研究43-53
- 3.1 本章引论43
- 3.2 材料与方法43-45
- 3.2.1 试验材料43-44
- 3.2.2 试剂和仪器44
- 3.2.3 样品测定44-45
- 3.2.4 数据处理45
- 3.3 试验结果45-51
- 3.3.1 试样茶园地区的温度变化信息45-46
- 3.3.2 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活性和POD酶活性46-48
- 3.3.3 酶活的差异性分析48-50
- 3.3.4 酶活性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50-51
- 3.4 讨论51-53
- 4 低温对茶树叶片中挥发物的影响53-67
- 4.1 本章引论53
- 4.2 材料和方法53-56
- 4.2.1 试验材料53-54
- 4.2.2 仪器与试剂54
- 4.2.3 试验方法54-55
- 4.2.4 茶叶挥发物的提取和测定55-56
- 4.3 结果与分析:56-66
- 4.3.1 样品中的挥发物成分56-64
- 4.3.2 样品中的挥发物组分数量64-65
- 4.3.3 样品中的挥发物组分比例65-66
- 4.4 讨论66-67
- 5 结论67-69
- 5.1 茶叶中渗透调节物质与低温相关性及其在品种间评价67
- 5.2 秋冬春季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和POD酶活性变化研究67
- 5.3 低温对茶树叶片中挥发物的影响67-69
- 参考文献69-75
- 附录A75-77
- 作者简历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绪勇;大叶类茶树品种不宜在宜都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3年01期
2 陈国本;潮州凤凰古茶树保护获重大突破[J];广东茶业;2003年01期
3 韩文炎,沈朝东;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2005年03期
4 曹绪勇;引进大叶类茶树品种要有选择性[J];中国茶叶;2005年01期
5 曾贞;罗军武;晏嫦妤;;国内外茶树品种的利用研究[J];福建茶叶;2006年02期
6 吴福广;杨维时;李昌春;;安徽高香茶树品种“特香早”选育初报[J];茶业通报;2007年03期
7 雷祖和;;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8 夏成鹏;唐平;谢伶俐;;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温州黄汤品质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1期
9 黎小萍;陈华玲;朱启东;彭火辉;张建华;欧阳雪灵;;茶树的园林应用价值与途径[J];蚕桑茶叶通讯;2012年01期
10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茶树休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刘振;赵洋;杨培迪;;湖南省主要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新超;杨亚军;陈亮;阮建云;;茶树品种间氮素效率差异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有本;江昌俊;王朝霞;;茶树中咖啡碱合成酶基因的抑制及在其他生物体中的表达[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丽萍;高其康;陈亮;王新超;姚明哲;;茶树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初步应用[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叶乃兴;常玉玺;郑德勇;孙伟铭;;茶树果实的特性、功能成分与利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唐颐;;茶树、茶人、茶文化[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文集[C];2005年
7 徐泽;胡翔;邓敏;;干旱胁迫对茶树的几种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影响[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维时;;茶树远缘无性杂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9 胡智益;蔡a沧
本文编号:46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6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