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干湿交替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4 03:06

  本文关键词:干湿交替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干湿交替 保护地土壤 微团聚体 化学性质


【摘要】:干湿交替是自然界土壤所受到的极为普遍常见的一个过程,为了了解干湿交替作用对延边地区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本试验采集了吉林省龙井市郊区保护地耕层土壤,模拟了土壤干湿交替现象,分析了土壤中微团聚体、有机质总量、pH值、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与无机磷组分的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不断增加干湿交替的次数,三种土壤的微团聚体总量影响各不相同,与初始值比较,经过九次干湿交替后砂土与粘土的含量显著上升,壤土的含量显著下降,对于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影响较大,出现了上下波动;三种土壤pH值经过一次干湿交替处理后数值显著降低,后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九次干湿交替后pH值有所下降;三种土壤经过九次干湿交替后碱解氮含量与初始含量无显著变化;经过九次干湿交替后,粘土的速效磷含量显著上升,砂土、壤土的速效磷含量显著下降;壤土和粘土经过一次干湿交替处理后,速效钾含量明显上升,之后含量几乎不变;干湿交替处理会使保护地土壤无机磷含量增加,随着干湿交替处理次数增加,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发生上下波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以上结果说明干湿交替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构成及化学性质,对于土壤科学施肥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干湿交替 保护地土壤 微团聚体 化学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1.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前言10-14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1.1 国内外土壤干湿交替作用的研究现状10
  • 1.1.2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团聚体影响的研究10-12
  • 1.1.3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2. 材料与方法14-16
  • 2.1 样品采集14
  • 2.2 试验设计14
  • 2.3 分析方法14-15
  • 2.4 数据处理15-16
  • 3. 结果与分析16-33
  • 3.1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16-23
  • 3.1.1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总量的影响16-17
  • 3.1.2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5-0.25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17-18
  • 3.1.3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1-0.05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18-19
  • 3.1.4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19-20
  • 3.1.5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02-0.005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20-21
  • 3.1.6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01-0.002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21-22
  • 3.1.7 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0.001 mm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22-23
  • 3.2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23-33
  • 3.2.1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pH值的影响23-24
  • 3.2.2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24
  • 3.2.3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士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24-25
  • 3.2.4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25-26
  • 3.2.5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无机磷含量的影响26-33
  • 3.2.5.1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Ca_2-P含量的影响26-27
  • 3.2.5.2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Ca_8-P含量的影响27-28
  • 3.2.5.3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中AI-P的影响28-29
  • 3.2.5.4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中Fe-P含量的影响29-30
  • 3.2.5.5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O-P含量的影响30-31
  • 3.2.5.6 干湿交替作用对保护地土壤Ca_(10)-P含量的影响31-33
  • 4. 讨论33-36
  • 4.1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33
  • 4.2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pH的影响33-34
  • 4.3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34
  • 4.4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34
  • 4.5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34-35
  • 4.6 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质地保护地土壤无机磷含量的影响35-36
  • 5.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建国;洪舒蔓;黄文忠;仲雨猛;王昌全;;名山河流域水稻土组分对微团聚体吸附-解吸锌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2 危常州,,程素云;施肥对X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肥力特征的影响[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赵传燕,李林;兰州市郊区土壤水稳定性微团聚体的组成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袁颖红,李辉信,黄欠如,胡锋,潘根兴;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5 吴铭;郑子成;李廷轩;罗键;樊西凌;代莉;;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6 许广波,梁运江,罗广军,石铁源,傅伟杰;野生蕨菜产地土壤微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养分因子关系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吴芝兰,曲永新;微团聚体分析在工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8 陈友媛;赵文娟;贾永刚;许国辉;;黏粒和有机质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9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J];土壤通报;2000年05期

10 何云峰,徐建民,侯惠珍,袁可能;有机无机复合作用对红壤团聚体组成及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铁宇;汪景宽;关连珠;项连才;陈恩凤;;不同肥力棕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结合形态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董长勋;水稻土(黄泥土)微团聚体表面性质及对铜离子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查春梅;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及其微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磷库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强;名山河流域水稻土微团聚体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璐娟;柠檬酸对紫色土微团聚体Pb~(2+)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罗婉;名山河流域水稻土微团聚体对Hg~(2+)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洪康;红壤茶园施用PAM后的迁移转化研究及其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胡雯竹;干湿交替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化学性质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6年

6 洪舒蔓;名山河流域水稻土组分对微团聚体吸附—解吸铜、锌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宋淑艳;土壤微团聚体中磷的测定及作物生长状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阎亭廷;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数量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9 赵文娟;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熊东;川西山地老冲积黄壤微团聚体对Cd~(2+)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8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88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