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雨入渗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雨入渗试验研究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降雨是土壤水的唯一补给来源。为研究降雨补给地下水过程,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米脂试验站,对野外10 m土柱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观测,分析自然降雨下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补给量。结果表明:自动监测显示单次降雨量为5.2 mm(小雨)时,11 h后入渗达到最大深度0.3 m,此深度以下几乎没有变化;单次降雨量为15.8 mm(中雨)时,4 d内影响深度可达0.6 m;单次降雨量为33.6 mm(大雨)时,8 d内1.2 m处土壤含水量增长明显,1.4 m以下没有变化。水分循环主要在0.8 m以内的蒸发带,该层土壤水分易被蒸发,0.8 m以下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入渗过程持续时间不一。覆盖处理观测期土壤水分补给量显示:覆膜石子树枝裸地,补给量与降雨量呈线性关系,覆膜补给量上升最大。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降雨 土壤水 入渗 补给 覆盖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D29B04、2013BAD20B03)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40470)
【分类号】:S152.7
【正文快照】: 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埋藏深,灌溉水源贫乏,自然降雨补给是土壤水的主要来源。严重的土壤侵蚀和频繁干旱并存,如何增加降雨入渗、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目前,学者们针对降雨土壤水的入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李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志明,冯兆东;区域遥感土壤水分模型的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3期
2 吕军杰,姚宇卿,王育红,王海洋,张宪初;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2年03期
3 马孝义,马建仓,李新平,韩克敏;土壤水分电磁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2期
4 刘建军,陈燕华,李毅;膜孔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及应用[J];节水灌溉;2002年04期
5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贵立德,吴祥林;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6 李红,周连第,张有山;京郊平原区粮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性的半方差表征[J];华北农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洪斌,武伟,魏朝富,谢德体;土壤水分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8 刘志明,张柏,晏明,李铁强;土壤水分与干旱遥感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9 张恒明,黄毅;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描述土壤水分特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10 李洪建,王孟本,柴宝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田宜龙;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N];河南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王改改;丘陵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模拟[D];西南大学;2009年
5 刘伟;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6 杨开宝;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8 吴元芝;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9 韩桂红;干旱区盐渍地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10 贾志峰;土壤水的监测技术方法与运移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香;裸露随机地表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其空间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2 阿尔达克;基于双谱散射模型的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李笑吟;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李友;冀西北坝上地区主要农作物抗旱成苗的土壤水分指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林坤;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状态与空间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唐洋;基于高频电场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白天路;基于遥感和地面实测水分数据的小流域土壤水分模拟[D];西北大学;2010年
8 赵梅;黄土区土石混合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魏珍;基于Landsat ETM遥感数据的大柳塔煤炭开发区土壤水分信息提取[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冯磊;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98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9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