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计及气流噪声的消声器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10-20 15:04

  本文关键词:计及气流噪声的消声器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排气系统 消声器 气流再生噪声 消声性能


【摘要】:消声器是减小发动机排气噪声的主要装置。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排气速度增大,消声器的复杂结构容易产生气流再生噪声,从而影响其消声效果。然而在传统的消声器排气噪声测试过程中很难将气流再生噪声进行独立分析,即使测量出消声器的气流再生噪声也很难准确的确定改进的具体区域,导致在消声器设计中对气流再生噪声的控制存在盲目性,使得消声器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消声器设计阶段对消声器的气流再生噪声进行预测成为必要。本文以某款商用车消声器为研究对象,通过CAE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实际消声器开发的气流再生噪声预测流程。首先按照消声器测试的相关国家标准对其各工况消声性能进行试验,发现某些高转速工况的插入损失不足16dB(A),存在改进空间。然后通过仿真的方法,应用GT-Power对发动机与排气系统进行耦合仿真,得到的发动机外特性曲线与试验结果比较,误差小于5%。但分析发现GT-Power的一维特性不能准确预测发动机高转速工况下消声器的尾管噪声,因此应用FLUENT对消声器内部流场进行三维仿真。利用宽频噪声源模型得到消声器壁面声功率级的分布,并对消声器流场特征与气流再生噪声的产生进行定性分析,利用LES模型仿真得到气流再生噪声声源数据。最后在Virtual.lab中对采集的气流再生噪声声源的声传播进行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发现瞬态质量流条件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试验值。基于以上仿真分析,对气流再生噪声较大的穿孔区域进行改进,提出3组改进方案。将改进后的消声器与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虑整体的消声效果,方案c在低转速的消声效果影响较小,在高转速的气流再生噪声平均减小了1.42dB(A),基本满足改进要求。结合传统的试验方法,充分发挥三种软件的各自优点,进行联合仿真,得到了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气流再生噪声预测结果,为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提高消声器声学设计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排气系统 消声器 气流再生噪声 消声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5
  • 1.3.1 主要内容13-14
  • 1.3.2 技术路线14-15
  • 2 消声器性能试验15-21
  • 2.1 试验目的15
  • 2.2 试验条件与设备仪器15-16
  • 2.2.1 试验条件15
  • 2.2.2 试验设备15-16
  • 2.3 测试方法16-17
  • 2.3.1 尾管噪声测量16
  • 2.3.2 排气背压差测量16
  • 2.3.3 插入损失测量16-17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17-19
  • 2.5 本章小结19-21
  • 3 一维排气噪声仿真21-31
  • 3.1 排气噪声一维时域流体仿真方法21-24
  • 3.1.1 一维流体控制方程21-22
  • 3.1.2 —维有限体积法基本方程22
  • 3.1.3 计算的时间步长22-23
  • 3.1.4 一维声学量的计算23-24
  • 3.2 发动机及排气系统仿真模型24-28
  • 3.2.1 发动机模型建立与验证24-27
  • 3.2.2 排气系统及消声器模型27-28
  • 3.3 发动机与排气系统耦合仿真结果分析28-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4 瞬态条件下气流再生噪声仿真31-47
  • 4.1 气流再生噪声产生的原因31
  • 4.2 气动声学理论基础31-33
  • 4.2.1 Lighthill方程32
  • 4.2.2 气流中的基本声源32-33
  • 4.3 气流再生噪声的计算方法33-34
  • 4.3.1 宽频噪声模型计算法33-34
  • 4.3.2 CAA直接计算法34
  • 4.3.3 FW-H声类比法34
  • 4.3.4 混合计算法34
  • 4.4 气流再生噪声计算34-44
  • 4.4.1 流场仿真计算35-39
  • 4.4.2 声场仿真计算39-44
  • 4.5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44-46
  • 4.6 本章小结46-47
  • 5 排气消声器的性能改进47-55
  • 5.1 改进方案的提出47
  • 5.1.1 排气消声器改进思路47
  • 5.2 改进方案的几何模型47-49
  • 5.3 改进方案声学性能对比49-53
  • 5.3.1 传递损失对比分析逡逡49-50
  • 5.3.2 插入损失对比分析50
  • 5.3.3 气流再生噪声声源分布对比50-52
  • 5.3.4 气流再生噪声对比52
  • 5.3.5 尾管噪声对比分析52-53
  • 5.4 本章小结53-55
  • 6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全文总结55-56
  • 6.2 论文的创新点56
  • 6.3 研究展望56-57
  • 致谢57-59
  • 参考文献59-6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兆祥;赵海军;赵世举;李沛然;杨杰;;穿孔管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产生机理[J];内燃机学报;2009年05期

2 赵海军;邓兆祥;;消声单元产生气流再生噪声的流场分布特征[J];内燃机学报;2011年04期

3 赵海军;邓兆祥;李沛然;;穿孔管式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功率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1年08期

4 赵海军;邓兆祥;;计及气流再生噪声的消声器消声量的分析[J];汽车工程;2011年07期

5 罗虹;赵世举;赵海军;杨杰;;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测试技术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0年05期

6 刘丽萍,朱振杰;探讨消声器结构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J];环境工程;2004年06期

7 刘丽萍,肖福明,陶莉莉;消声器结构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04期

8 赵海军;邓兆祥;潘甫生;;共振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发生机理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0年01期

9 李芳年;;竖立式消声道的声衰减规律探讨[J];机械工厂设计;1990年01期

10 顾身信;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的测试与评价[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海军;内燃机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潞刚;基于CFD的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数值计算[D];江苏大学;2016年

2 匡芳;基于声腔模态的抗性消声器性能研究及改进[D];重庆大学;2016年

3 袁光亮;计及气流噪声的消声器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4 潘甫生;内燃机排气消声器设计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姚杰;基于多腔的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郭学敏;乘用车排气系统冷端内流场仿真及消声器再生噪声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7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67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f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