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强度薄壁直梁的抗撞性优化
本文关键词:变强度薄壁直梁的抗撞性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薄壁直梁 抗撞性 变强度 响应面模型 多目标优化 拓扑优化
【摘要】:汽车被动安全一直是汽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主要是通过车身吸能装置的变形来吸收碰撞动能。金属薄壁直梁是一种有效的吸能装置,在汽车车身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结构和材料是影响薄壁直梁抗撞性的两个关键因素,本文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对金属薄壁直梁的抗撞性进行优化分析。首先,简要介绍数值模拟所用的显式有限元理论和抗撞性优化所用的试验设计和代理模型的基本理论。其次,采用分段式变强度板对薄壁直梁的抗撞性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所选取的软区长度、软区屈服强度、硬区屈服强度采用了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并由此进行了仿真计算,构造出响应面近似模型;以吸能总量、初始峰值力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薄壁直梁发生碰撞时,初始峰值力明显下降,吸能总量增加,抗撞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再次,以增加薄壁直梁的轴向刚度为目的,对薄壁直梁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根据拓扑优化的结果,在薄壁直梁的两侧壁上增加中央凹槽,形成一种新型结构薄壁直梁;为进一步提升新型结构薄壁直梁的抗撞性,在新型结构薄壁直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尺寸优化,优化后薄壁直梁的抗撞性有了显著的提升。最后,应用变强度板对新型结构薄壁直梁进行抗撞性的优化设计,实现了抗撞性的提高。将三种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强度薄壁直梁的初始峰值力最小,变强度新型结构薄壁直梁的吸能总量最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昌旺;赵永志;;抗震支撑吸能器[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1期
2 黄祥兵,朱锡,刘勇;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立玲;高峰;;金属薄壁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人;2006年01期
4 葛如海;王群山;杨建;苗强;;分层吸能式保险杠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11期
5 李邦国;陈潇凯;林逸;;车用吸能部件吸能特性的改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7 朱锡;冯文山;;爆炸载荷作用下的船用吸能防护结构[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李健,李庆华;刚性汽车撞击吸能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97年05期
9 赵凯;刘凯欣;叶琳;杨嘉陵;;圆环列吸能器的力学机理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袁俊;孙凌玉;;基于响应表面法的分级吸能结构优化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付玉凯;高冲击韧性锚杆吸能减冲原理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2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哲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5 宋慧斌;车辆吸能部件耐撞性的拓扑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曹松;基于聚氨酯管的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程洁;多孔材料压缩变形行为及吸能性能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8 石建;航空泡沫铝合金的制备与吸能性能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9 高鹏程;汽车薄壁吸能部件耐撞性及吸能特性设计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10 余传辉;兼顾行人下肢保护与低速碰撞的保险杠吸能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36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3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