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ARM平台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04:08

  本文关键词:基于ARM平台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SM 疲劳驾驶检测 人眼定位 眼睛状态识别 PERCOLS


【摘要】:众所周知,疲劳驾驶已经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所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因此,预防疲劳驾驶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目前,驾驶疲劳检测中多数是基于人脸表情状态的判断,本文也是基于ASM算法而建立的根据人眼状态来判断的疲劳检测系统。本文的重点是:针对ASM算法在表情丰富、姿态多变以及光照非均匀情况下,对人脸定位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2D十字型Gabor模型;即以特征点为中心建立2D十字型搜索区域,并在区域内建立概率密度估计模型,通过概率分布差异度模型来判断最佳搜索位置;然后将改进的局部特征与Gabor小波特征进行融合,完成2D十字Gabor模型的建立。本方法将原来的搜索区域由一段线性区域增加到2D十字型区域,增加了特征点的灰度信息,过滤掉了光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眼睛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提出积分投影与局部ASM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眼睛的两次定位,根据方差最小原则来确定两种结果的权重,最终根据权重参数计算出眼睛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首先,利用改进后的ASM算法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人脸和人眼定位;然后,对定位的人脸区域进行积分投影处理,再次确定人眼位置,并通过权重参数确定最终人眼位置;最后,采用积分投影的人眼状态识别方法,然后在基于PERCLOS疲劳判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眨眼频率的判别方法,利用这两个参数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硬件平台采用友善之臂公司的嵌入式Tiny6410平台,并进行了软件平台的搭建,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移植、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Qt/E移植与集成开发环境的搭建、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实验,最终实现了基于ARM平台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对疲劳检测的总正确率为91.31%,能够满足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需要,对驾驶疲劳检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6;TP39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殿业;;致驾驶疲劳因素联合作用的机理辨识[J];学术动态;2003年03期

2 李建;驾驶疲劳防范[J];湖南农机;2005年03期

3 金锐;石磊;郭业伟;;缓解驾驶疲劳六法[J];汽车运用;2009年01期

4 陈建新;成鑫;陈飞;;高速公路驾驶疲劳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5 宋巍;;减轻驾驶疲劳的方法[J];驾驶园;2011年03期

6 刘果承;;农机驾驶疲劳的原因及预防[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年06期

7 李美华;;汽车驾驶疲劳的控制与预防初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3期

8 廖鹏宇;;谈谈驾驶疲劳的成因及其预防方法[J];汽车与安全;2007年06期

9 傅家振;怎样消除驾驶疲劳[J];解放军健康;1994年02期

10 李增勇,王成焘;驾驶疲劳与汽车人机工程学初探[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乔莉;王磊;耿旭婧;葛伟豪;王洋;边京华;李颖;;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状态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灵聪;尹志勇;王正国;;驾驶疲劳的生理特点[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王猛;张春雨;汪林;焦伟峗;赵丽;;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国萍;;驾驶疲劳后情绪的变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鹏;江朝晖;熊进;冯焕清;;驾驶疲劳研究中的人眼状态检测[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洛中;消除驾驶疲劳有妙法[N];华东旅游报;2000年

2 陆杉;如何消除驾驶疲劳[N];华东旅游报;2003年

3 ;减轻驾驶疲劳几项提示[N];当代汽车报;2006年

4 高速公路支队张家寺大队 李莹莹;疲劳驾驶是高速隐形杀手[N];甘肃法制报;2006年

5 李宜;轻松缓解驾驶疲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姜作金;疲劳 驾驶的潜在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晓莉;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毛科俊;道路环境单调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吴群;基于心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郑培;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5 金键;驾驶疲劳机理及馈选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黄瀚敏;基于汽车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涛;不同休息模式对驾驶疲劳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房瑞雪;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预警对策有效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韩富跃;基于欧拉影像放大算法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李发权;基于眼动与脉搏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识别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阳坚;高速公路重型货车与轿车驾驶疲劳评价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邹阳阳;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综合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天彪;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一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9 耿树泽;基于ARM平台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胡鸿志;机动车驾驶疲劳识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3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253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5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