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仿真

发布时间:2020-04-21 04:30
【摘要】:由于汽车发动机使用年限、使用环境等均会使汽车发动机产生不同模式的故障,使得故障模式多样。传统的识别方法,主要通过提取汽车发动机振动信号特征,确定发动机故障模式,在进行故障模式识别,导致识别效率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小波分析的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方法,利用小波理论对采集到的发动机故障模式振动信号进行消噪处理,按曲轴转角的周期对发动机故障模式振动信号的时域能量进行合理分段;提取各段信号的时域能量作为发动机各缸状态的特征值,将模糊支持向量机算法引入到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中,定义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之间的模糊关系,利用信息熵值来分析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整机振动状态,并作为依据识别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对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并且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
【图文】:

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方法


组建变转速条件下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实验仿真平台,以东风EQ2102型汽车发动机作为试验对象,选取其中五种常见故障:变转速条件下转子不均衡、转子不对中、碰摩、转子热弯曲、转子裂纹,获取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样本40组,其中20组为训练样本、20组为测试样本,分别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方法、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在同样的识别条件下,改变噪声强度,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对比实验,对比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本文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图2文献[9]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图3文献[10]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不同转速下,改变噪声强度,汽车发动机故障振动信号会有一定的变化,使得文献[9]、文献[10]方法都不能实时动态故障模式识别,而本文方法通过对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在正常工况以及发动机工作故障时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采用小波包分析对振动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增强信噪比,使得本文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效果较好。为验证本文方法的优越性,在不同的转速大小下,分别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适应度对比,将本文方法中的适应度函数(fit)选取为fit=11-yi/∑ni=1yi(24)式中,yi代表发动机故障识别正确的样本数;∑ni=1yi代表样本总数,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不同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适应度对比如图4所示,由式(24)可知,正确识别的样本数越多,说明正确识别的准确率越高,对应的适应度值越大。因本文方法采用小波包分析对振?

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文献


组建变转速条件下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实验仿真平台,以东风EQ2102型汽车发动机作为试验对象,选取其中五种常见故障:变转速条件下转子不均衡、转子不对中、碰摩、转子热弯曲、转子裂纹,获取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样本40组,其中20组为训练样本、20组为测试样本,分别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方法、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在同样的识别条件下,改变噪声强度,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对比实验,对比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本文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图2文献[9]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图3文献[10]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信噪比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不同转速下,,改变噪声强度,汽车发动机故障振动信号会有一定的变化,使得文献[9]、文献[10]方法都不能实时动态故障模式识别,而本文方法通过对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在正常工况以及发动机工作故障时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采用小波包分析对振动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增强信噪比,使得本文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效果较好。为验证本文方法的优越性,在不同的转速大小下,分别利用本文方法与文献[9]、文献[10]方法进行变转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适应度对比,将本文方法中的适应度函数(fit)选取为fit=11-yi/∑ni=1yi(24)式中,yi代表发动机故障识别正确的样本数;∑ni=1yi代表样本总数,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不同方法发动机故障模式识别适应度对比如图4所示,由式(24)可知,正确识别的样本数越多,说明正确识别的准确率越高,对应的适应度值越大。因本文方法采用小波包分析对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汽车发动机长寿有要诀[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年10期

2 张红雨;;汽车发动机油路净[J];化工之友;2000年04期

3 孟华;这辆汽车发动机为何捣缸[J];汽车运用;2002年02期

4 王克华;汽车发动机“亮红灯”现象[J];合成润滑材料;2003年03期

5 ;中国汽车发动机自主研发高层论坛暨中汽记协会员代表大会在无锡召开[J];汽车维修技师;2005年08期

6 今功;汽车发动机的保养与节油(一)[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5年05期

7 戴巍;;冬季汽车发动机外部预热7法[J];天津汽车;2006年05期

8 孟祥磊;黄镇财;王富春;;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J];湖南农机;2013年01期

9 添;缸数可变的汽车发动机[J];小型内燃机;1982年02期

10 Carr Lane Quackenbush;冯德惠;;先进陶瓷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J];小型内燃机;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淑香;;汽车发动机的空气污染与机外控制方法[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成崇远;史永刚;宋世远;杨靖;;气相色谱法在研究汽车发动机燃烧状况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嘉;;浅谈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前景[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秦忠;高健;姜贵中;;面向汽车发动机中小型零件加工装备研发[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云南省分册)[C];2012年

5 崔树平;张亚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的编写[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定绪;温付强;;浅谈汽车发动机再造技术[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桂群;魏军克;;双质量飞轮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宇;李曦;;从现代燃烧控制技术的观点来看汽车发动机的电子燃油喷射[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吴定才;;汽车发动机路在何方[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柱国;谭业琴;易智强;;汽车发动机轴承失效与润滑系统的相关性分析[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与民;太阳能汽车发动机项目奠基[N];莱芜日报;2007年

2 宫永明;东安汽车发动机做精产品做大规模[N];中国航空报;2008年

3 记者焦静波;第100万台东安汽车发动机成功下线[N];中国航空报;2009年

4 张立红;东安汽车发动机公司提前完成全年任务[N];中国航空报;2003年

5 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特聘专家 王秉刚;推广汽车发动机启停技术刻不容缓[N];科技日报;2013年

6 李晓岩;汽车发动机密封难题被攻克[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李光耀;未来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方向[N];机电商报;2006年

8 雁鸣 李树清;学学给发动机看病[N];市场报;2001年

9 张红雨;汽车发动机油路净通过专家鉴定[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顾永生(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级顾问、兼职教授);汽车发动机工厂精益投资的五大策略[N];机电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葛召炎;汽车发动机的变结构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2 程亚兵;汽车发动机用窄型链疲劳与高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衰文文;基于振动分析的汽车发动机在线转速测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蒙屈;汽车发动机信号智能模拟系统[D];吉林大学;2010年

3 辛惠娟;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4 苗君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汽车发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6年

5 谢展;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国珊珊;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汽车发动机启停控制器[D];吉林大学;2015年

7 周兆爽;基于小波分析的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8 王磊;汽车发动机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2013年

9 卢小武;基于网络的远程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10 郑宏;贝叶斯分类器在汽车发动机喷射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5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635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