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8:11

  本文关键词: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技术标准壁垒已成为欧盟国家主要贸易保护手段之一,欧盟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对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其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加以限制设置壁垒,客观上对中国汽车出口欧盟市场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通过回顾国内外技术标准壁垒的研究成果,阐述技术标准壁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比较欧盟和中国现行汽车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差异,分析差异导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欧盟地区遭遇的技术标准壁垒及其原因,探讨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按加入时间和技术实力差异将欧盟27国分为原15国和东扩12国两组,运用引力模型就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长期影响既具有负效应,也具有正效应。一方面,造成壁垒的技术标准数量增加对中国汽车出口欧盟具有显著负效应,欧盟有关的汽车WTO/TBT通报数每增加1%,中国对欧盟原15国的汽车出口量会减少0.71%,对东扩12国的汽车出口量会减少0.76%。东扩12国是中国汽车出口欧盟的主要市场,它受到的技术标准壁垒冲击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欧盟排放标准提高对中国汽车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欧洲标准规定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加严1%,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量会增加2.86%,对东扩12国会增加2.35%,说明中国为跨越欧盟技术标准壁垒所做的努力初具成效。原15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居民需求层次也进入较高阶段,对汽车的环保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排放标准对原15国的促进效应比东扩15国高0.51%。最后,根据欧盟原15国和东扩12国的汽车贸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汽车出口应对欧盟技术标准壁垒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技术标准壁垒 汽车出口 影响与对策 引力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52.62;F426.4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12-14
  • 1.2.1 研究框架12
  • 1.2.2 研究方法12-14
  • 1.2.3 创新14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18
  • 第二章 技术标准壁垒概述18-24
  • 2.1 技术标准的内涵18-19
  • 2.1.1 技术标准的定义18
  • 2.1.2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8-19
  • 2.1.3 合格评定程序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9
  • 2.2 技术标准壁垒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19-21
  • 2.2.1 技术标准壁垒的定义19-20
  • 2.2.2 技术标准壁垒的特点20-21
  • 2.2.3 技术标准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21
  • 2.3 与技术标准壁垒成因相关的理论21-24
  • 2.3.1 技术差距和需求层次差异理论21-22
  • 2.3.2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22-23
  • 2.3.3 市场失灵理论23-24
  • 第三章 欧盟与中国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差异分析24-32
  • 3.1 欧盟与中国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介绍24-28
  • 3.1.1 欧盟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介绍24-26
  • 3.1.2 中国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现状26-28
  • 3.2 中国与欧盟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差异分析28-30
  • 3.2.1 平均标龄差异28
  • 3.2.2 标准覆盖率差异28
  • 3.2.3 技术水平的差异28-29
  • 3.2.4 体系结构的差异29-30
  • 3.2.5 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差异30
  • 3.3 中国与欧盟汽车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差异所产生的问题30-32
  • 3.3.1 市场准入问题30
  • 3.3.2 产品竞争问题30-31
  • 3.3.3 应对纠纷问题31
  • 3.3.4 品牌认知问题31-32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出口欧盟遭遇技术标准壁垒现状与原因32-41
  • 4.1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32-35
  • 4.1.1 中国汽车出口的发展历程32-33
  • 4.1.2 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33-34
  • 4.1.3 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的现状34-35
  • 4.2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造成的困扰35-38
  • 4.2.1 与安全检测有关的技术标准壁垒——“碰撞门”事件35-36
  • 4.2.2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技术标准壁垒——“抄袭门”事件36-37
  • 4.2.3 与绿色环保有关的技术标准壁垒——欧Ⅵ排放标准37-38
  • 4.2.4 与认证制度有关的技术标准壁垒——技术标准互认瓶颈38
  • 4.3 中国汽车出口遭遇欧盟技术标准壁垒的原因38-41
  • 4.3.1 内因分析38-40
  • 4.3.2 外因分析40-41
  • 第五章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分析41-59
  • 5.1 欧盟技术标准形成壁垒的作用机制41-44
  • 5.1.1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数量抑制作用41-42
  • 5.1.2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价格抑制作用42-43
  • 5.1.3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动态抑制作用43-44
  • 5.2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消极影响44-46
  • 5.2.1 增加市场刚性约束,减少出口数量44-45
  • 5.2.2 抵减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产品竞争力45
  • 5.2.3 影响品牌国际声誉,增加贸易摩擦45-46
  • 5.3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积极影响46-47
  • 5.3.1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规模经济46
  • 5.3.2 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46-47
  • 5.3.3 有利于强化标准观念,重视产权保护47
  • 5.3.4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安全,提升环保意识47
  • 5.4 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影响的实证检验47-59
  • 5.4.1 引力模型47-48
  • 5.4.2 变量的选择48-49
  • 5.4.3 样本及数据说明49-51
  • 5.4.4 模型的构建与估计51-57
  • 5.4.5 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效应分析57-59
  • 第六章 应对欧盟汽车技术标准壁垒的政策建议59-65
  • 6.1 针对原欧盟15国提出的应对欧盟技术标准壁垒策略59-61
  • 6.1.1 主打“安全牌”,走高端轿车出口路线59
  • 6.1.2 吸取“碰撞门”经验,积极应对“反宣传”59-60
  • 6.1.3 把握新能源核心技术,争取绿色环境认证60
  • 6.1.4 借鉴英法德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60-61
  • 6.1.5 利用特殊待遇条款,争取技术援助61
  • 6.2 针对东扩12国提出的应对技术标准壁垒策略61-62
  • 6.2.1 发挥价格优势,出口中低档汽车61
  • 6.2.2 在当地投资建厂,绕开技术壁垒61-62
  • 6.2.3 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恶性竞争62
  • 6.3 针对欧盟28国的应对技术标准壁垒综合策略62-65
  • 6.3.1 做好WTO/TBT咨询,建立完善的汽车行业TBT预警机制62-63
  • 6.3.2 鼓励自主产权开发,增强企业防范侵权意识63
  • 6.3.3 加强标准制定工作中的国际合作,积极争取技术互认63-6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5
  • 致谢75-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钧;;沪宁汽车“双城记”[J];汽车与配件;2007年24期

2 王昌文;国车外销要解决七大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11期

3 商玉贵;;少对汽车出口说三道四[J];时代汽车;2006年09期

4 张瑞;徐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发欧洲市场的调研分析(续1)[J];天津汽车;2006年05期

5 韩伟;刘姜;;中国汽车年度盘点 2007年十大悬念[J];汽车观察;2007年02期

6 贺江华;;从制造到“智造”自主品牌开启创新之路[J];轻型汽车技术;2008年Z2期

7 蔓青;;越撞越“壮”——自主品牌哈弗向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冲击[J];世界汽车;2006年05期

8 杜晓磊;;撞开了“碰撞门”,还有什么命门?——从哈弗“第一撞”成功看中国汽车出口[J];汽车观察;2006年05期

9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首次中国汽车出口企业等级颁证仪式亮相[J];汽车零部件;2011年08期

10 龚炯;;中国汽车如何攻陷北美市场[J];中外管理;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前言[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盘点2005:车市变化之民族品牌的新生[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3 ;盘点2005:入世四周年 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发展报告[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4 ;2005年摩托车生产、销售及进出口情况[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5 葛松林;;中国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及技术发展预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霍义光;;前言[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7 ;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8 ;“十五”期间汽车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9 ;2004年度中国汽车养护市场分析报告[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10 ;展望2006:销量越大 车型越多[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夫;自主品牌国际化须低价高质[N];财经时报;2007年

2 商玉;对中国汽车出口少点说三道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特约撰稿 李永钧;营造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广阔天地[N];当代汽车报;2005年

4 王坤;从制造到创造 “中国汽车”何时破茧?[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5 本刊特约主笔 刘勇;梦想不再会误入歧途[N];工人日报;2010年

6 李永钧;营造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广阔天地[N];国际金融报;2005年

7 辛浪;中国汽车的“全球通行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8 陈征;分拆在即 汽车业务助推比亚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蓝朝晖;中国汽车步入“智造”期[N];北京商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付辉;合资自主渐成趋势 华系车缺乏对冲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鹏飞;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吴远立;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田硕;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柳岩;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吉林大学;2009年

7 秦远建;产业集约化理论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葛春梅;中国汽车产品定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孙雷;外源性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路径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荻晨;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张瑞;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发欧洲市场营销战略探讨[D];东华大学;2007年

3 房玲玲;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出口战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张利芬;产业链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征;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宋玉;中国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王新波;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陈红涛;通用和丰田危机事件对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毕玉平;中国汽车物流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陆晓龙;汽车消费金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欧盟技术标准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5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