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架评价的替代用催化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1:23
随着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的日益加剧,控制机动车排放成了我国制定发展政策、方针时不能忽视的问题,在节能减排成为当今内燃机工业发展的两大主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成为国家、企业、科研机构及院校的研究重点。机动车排放控制涉及新车认证和在用车监管两个方面,鉴于在用车数量庞大且排放超标率偏高的问题,在用车排放控制的效果影响着机动车整体排放水平。为了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三元催化器TWC(Three Way Catalyst)已成为整车排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三元催化器的失效与否、效率高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在用车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排放水平。为了保证在用车的排放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均可满足法规要求,对失效、损坏的催化器进行替换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整车排放测试循环,对不同阶段车辆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模仿真的手段,探究空燃比波动下催化器工作性能的差异,研究分析催化器起燃特性、空速特性、及储氧特性,对今后替代用催化器参数指标的制定和替代用催化器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本文分析了空燃比波动振幅、频率、波动中心对催化器工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燃比波动过程中,与催化器入口...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NEDC测试循环Figure1-1NEDCtestcycle
图 1-2 WLTC 测试循环Figure 1-2 WLTC test cycle016 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被称为有史以来我国最为严格的环保《防治法》中对于汽车尾气排放超标现象的处罚相当严格,这也说明国严格的监控监管,力求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减轻由此造成的污染,同意味着机动车尾气治理特别是针对目前在用车市场的尾气治理会形成一产业链[18,19]。同时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对于汽车排部件催化器的监管会越发严格。典型发动机机内排放控制技术谓机内净化是指,综合衡量促使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其生因素,通过改善缸内燃烧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生成[9]。1) 稀薄燃烧技术薄燃烧就是使缸内混合气达到较稀状态,偏离理论空燃比。由理论循环公式可知,热效率将随着绝热指数 K 的增加而提高。当混合气较浓时
第一章 绪 论外排放控制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汽油机废气后处理净化技术。当管路进入催化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排气中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氮气、氧气、二氧化染成分净化。处于高效工作区间内,可以同时将 90%的 CO,在对汽油机排放进行控制时,三元催化器是的基本结构要由四部分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WLTC与NEDC循环的排放相关性测试[J]. 郑从兴,刘显贵,穆劲松,李奋杰. 中国测试. 2016(12)
[2]排放测试循环对轻型汽车排放影响研究[J]. 李艳光,李薛,雷春青.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09)
[3]不同运转循环下的轻型汽车排放特性研究[J]. 李晨贞,徐月云.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5(05)
[4]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探讨[J]. 佘心准.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21)
[5]氧传感器响应变慢自适应空燃比闭环控制方法研究[J]. 王东亮,肖剑,路录祥,孟祥韬,何浩. 内燃机工程. 2016(06)
[6]稀燃汽油机EGR耦合LNT技术对NOx排放的影响[J]. 刘磊,李志军,岳东鹏,张瀛,马小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10)
[7]《2013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发布天然气领跑油气消费增长[J]. 张建. 中国石油企业. 2013(04)
[8]分层当量比混合气抑制爆震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J]. 白云龙,王志,王建昕. 内燃机工程. 2011(03)
[9]三效催化器与发动机匹配仿真研究[J]. 梁晶晶,邵忠瑛. 车辆与动力技术. 2008(04)
[10]现代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匹配[J]. 石传龙.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7)
博士论文
[1]车用汽油机电控、催化转化及匹配技术研究[D]. 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斯图加特机理的稀燃汽油机LNT催化器数值模拟研究[D]. 曹曼曼.天津大学 2014
[2]基于FIRE软件的稀燃汽油机LNT催化器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常庆.天津大学 2014
[3]稀燃汽油机指示效率与氮氧化物排放数值模拟分析[D]. 张洪洋.天津大学 2014
[4]稀薄燃烧汽油机电控系统设计与NOx排放控制研究[D]. 于吉超.天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9032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NEDC测试循环Figure1-1NEDCtestcycle
图 1-2 WLTC 测试循环Figure 1-2 WLTC test cycle016 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被称为有史以来我国最为严格的环保《防治法》中对于汽车尾气排放超标现象的处罚相当严格,这也说明国严格的监控监管,力求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减轻由此造成的污染,同意味着机动车尾气治理特别是针对目前在用车市场的尾气治理会形成一产业链[18,19]。同时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对于汽车排部件催化器的监管会越发严格。典型发动机机内排放控制技术谓机内净化是指,综合衡量促使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其生因素,通过改善缸内燃烧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生成[9]。1) 稀薄燃烧技术薄燃烧就是使缸内混合气达到较稀状态,偏离理论空燃比。由理论循环公式可知,热效率将随着绝热指数 K 的增加而提高。当混合气较浓时
第一章 绪 论外排放控制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汽油机废气后处理净化技术。当管路进入催化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排气中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氮气、氧气、二氧化染成分净化。处于高效工作区间内,可以同时将 90%的 CO,在对汽油机排放进行控制时,三元催化器是的基本结构要由四部分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WLTC与NEDC循环的排放相关性测试[J]. 郑从兴,刘显贵,穆劲松,李奋杰. 中国测试. 2016(12)
[2]排放测试循环对轻型汽车排放影响研究[J]. 李艳光,李薛,雷春青.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09)
[3]不同运转循环下的轻型汽车排放特性研究[J]. 李晨贞,徐月云.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5(05)
[4]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探讨[J]. 佘心准.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21)
[5]氧传感器响应变慢自适应空燃比闭环控制方法研究[J]. 王东亮,肖剑,路录祥,孟祥韬,何浩. 内燃机工程. 2016(06)
[6]稀燃汽油机EGR耦合LNT技术对NOx排放的影响[J]. 刘磊,李志军,岳东鹏,张瀛,马小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10)
[7]《2013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发布天然气领跑油气消费增长[J]. 张建. 中国石油企业. 2013(04)
[8]分层当量比混合气抑制爆震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J]. 白云龙,王志,王建昕. 内燃机工程. 2011(03)
[9]三效催化器与发动机匹配仿真研究[J]. 梁晶晶,邵忠瑛. 车辆与动力技术. 2008(04)
[10]现代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匹配[J]. 石传龙.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7)
博士论文
[1]车用汽油机电控、催化转化及匹配技术研究[D]. 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斯图加特机理的稀燃汽油机LNT催化器数值模拟研究[D]. 曹曼曼.天津大学 2014
[2]基于FIRE软件的稀燃汽油机LNT催化器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常庆.天津大学 2014
[3]稀燃汽油机指示效率与氮氧化物排放数值模拟分析[D]. 张洪洋.天津大学 2014
[4]稀薄燃烧汽油机电控系统设计与NOx排放控制研究[D]. 于吉超.天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9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2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