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及其在双横臂与多连杆式悬架上的仿真实现
本文关键词: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及其在双横臂与多连杆式悬架上的仿真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对悬架性能好坏进行评价的问题,即采用那些设计参数来合理地评价悬架的好坏、这些设计参数的变化特性应该是什么样才为合理、以及采用什么样的试验方法对这些设计参数进行评价。悬架系统的研究课题包括悬架系统动力学和悬架系统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两个领域,对悬架系统性能好坏的评价也应该分别针对这两个领域来展开,本文阐述的是如何对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进行评价的问题。 论文首先根据某轻型皮卡车悬架系统及整车的结构和相关数据,利用ADAMS/CAR 软件平台建立了该车的双横臂扭杆弹簧式独立前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该双横臂式悬架系统模型的导向机构进行适当的改造,建立了相应的多连杆扭杆弹簧式独立前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仿真模型,指出了对两种悬架进行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比较分析的合理性。然后论文指出了对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进行评价的20 个评价参数,明确了这些悬架特性指标的定义,并尽力阐述了这些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等重要性能的影响及其合理的变化趋势或范围,同时本文指出了4 种评价独立悬架运动学特性和多种评价独立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的仿真和台架试验方法。最后,在ADAMS/CAR 软件平台中,利用本文指出的评价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特性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对上述双横臂和多连杆式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对两种悬架在不同仿真试验中所表现出的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给与了比较分析与评价,并对多连杆式悬架较双横臂式悬架的突出优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独立悬架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弹性运动学 多连杆 双横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U463.331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8-18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 汽车悬架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发展概况9-13
- 1.2.1 汽车悬架系统的研究领域9
- 1.2.2 悬架运动学的研究概况9-11
- 1.2.3 悬架动力学的研究概况11-13
- 1.3 双横臂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概况13-14
- 1.4 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 ADAMS 简介14-18
- 1.4.1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14-15
- 1.4.2 MSC.ADAMS 分析软件概述15-16
- 1.4.3 ADAMS 分析软件的计算方法16-18
- 第二章 双横臂和多连杆式前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18-31
- 2.1 在 ADAMS/CAR 中建立悬架仿真模型简介18-20
- 2.2 用 ADAMS/CAR 建立悬架仿真模型的各种建模参数20-25
- 2.2.1 双横臂式独立前悬架模型的建模数据20-23
- 2.2.2 多连杆式独立前悬架模型的建模数据23-25
- 2.3 双横臂式独立前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25-26
- 2.4 多连杆式独立前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26-27
- 2.5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27
- 2.6 悬架试验台及轮胎仿真模型27-28
- 2.7 减震器和弹性衬套模型的建立28-29
- 2.8 扭杆弹簧模型的建立29-30
- 2.9 各子系统装配后的悬架系统仿真试验模型30
- 2.10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31-54
- 3.1 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总述31-33
- 3.2 独立悬架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特性的评价指标33-46
- 3.2.1 车轮的前束角33-35
- 3.2.2 车轮外倾角35-38
- 3.2.3 转向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和主销后倾拖距(Caster Monment Arm)38-40
- 3.2.4 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和主销偏移距(Scrub Radius)40-42
- 3.2.5 顺从转向42-43
- 3.2.6 轮距(Total Track)和轴距(Total Base)的变化43
- 3.2.7 侧倾中心高度、侧倾角、侧倾角刚度、悬架刚度43-45
- 3.2.8 制动点头和加速上仰45-46
- 3.3 评价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的试验方法46-53
- 3.3.1 评价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的仿真法47-51
- 3.3.2 评价独立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的台架试验法51-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双横臂和多连杆式悬架运动学特性对比分析与评价54-81
- 4.1 左右车轮平行跳动引起的悬架运动学比较仿真分析54-62
- 4.1.1 外倾角55
- 4.1.2 前束角55-56
- 4.1.3 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与主销后倾拖距(Caster Moment Arm)56-57
- 4.1.4 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和主销偏移距(Scrub Radius)57-58
- 4.1.5 轮距的变化58-59
- 4.1.6 制动点头量和加速上仰量59-60
- 4.1.7 悬架刚度和侧倾角刚度60-61
- 4.1.8 侧向力引起的各种顺从转向61-62
- 4.2 外加载荷引起的悬架弹性运动学比较仿真分析62-74
- 4.2.1 两种悬架性能参数随制动力变化情况的对比分析62-67
- 4.2.2 两种悬架性能参数随侧向力变化情况的对比分析67-70
- 4.2.3 两种悬架性能参数随回正力矩变化情况的对比分析70-74
- 4.3 车身侧倾引起的悬架运动学比较仿真分析74-79
- 4.4 两种悬架运动学特性仿真试验结果比较79-80
- 4.5 本章小结80-8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81-83
- 参考文献83-86
- 致谢86-87
- 摘要87-89
- ABSTRACT89-9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栋;高翔;刘义;;橡胶衬套刚度对悬架弹性运动影响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10期
2 孙丽;刘永臣;张二坤;;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的改进网状图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6期
3 朱新涛;;基于悬架特性的汽车纵向稳定性分析及改进[J];汽车零部件;2010年12期
4 孙涛;冯超;冯金芝;郑松林;孙跃东;;某样车前悬特性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丽;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混合动力客车平顺性评价与优化[D];江苏大学;2012年
2 杨树凯;橡胶衬套对悬架弹性运动与整车转向特性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高晋;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悬架K&C特性及其对整车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林;重型汽车空气悬架设计与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先航;盘式三轮汽车转向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3 戴逢权;多连杆悬架系统性能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邵昭晖;汽车麦弗逊悬架三维设计与运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平恩顺;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麦弗逊式前悬架整车平顺性仿真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董希状;轿车多车型共享底盘悬架操稳性仿真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7 朱浩;直线导引型独立悬架及转向系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8 邸长俊;基于虚拟样机的双横臂悬架设计与整车平顺性仿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赵丛琳;汽车悬架系统的建模及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飞;多连杆悬架的运动学仿真分析与优化[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及其在双横臂与多连杆式悬架上的仿真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2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