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7-05-09 05:44
本文关键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而良好的平顺性和低噪声是现代汽车的一个重要标志。汽车动力总成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激振源之一,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可以明显地降低汽车的振动,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降低噪声。 在本文中,针对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改进,建立了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理论的动力学参数识别的功率谱方法,通过台架激振试验对此悬置系统动力学基本参数进行了识别和试验验证,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为了进行稳健性设计(降低设计点灵敏度),通过理论与数值仿真以及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主要参数相对于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参数灵敏度和规律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求解。最后,以系统解耦、降低动反力(矩)和稳健性为综合设计目标,运用惩罚函数法和遗传算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优化设计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和实车改制及试验,对设计前、后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悬置系统相对于原系统的隔振性能有了较大的改进。 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方法对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分析和设计具有参考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工程实际中类似的隔振系统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动力总成 悬置系统 隔振 参数识别 灵敏度 遗传算法 正交试验设计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U463.335.1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3-16
- 1.3 本文的工作重点16-18
- 第二章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18-30
- 2.1 引言18
- 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自由振动微分方程18-21
- 2.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受迫振动微分方程21-29
- 2.3.1 橡胶悬置元件的粘弹性模型21-24
- 2.3.2 悬置系统受到的主要激振力(矩)24-26
- 2.3.3 受迫振动稳态响应求解及数值仿真26-29
- 2.4 小结29-30
- 第三章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参数辨识及模型检验30-46
- 3.1 引言30
- 3.2 汽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识别方法30-32
- 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理论的功率谱法的动力学参数识别32-39
- 3.3.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32
- 3.3.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识别的功率谱法理论分析32-36
- 3.3.3 功率谱方法识别技术的几点说明36-39
- 3.4 功率谱识别法的计算机仿真验证和试验验证39-43
- 3.4.1 功率谱识别方法的计算机仿真验证39-41
- 3.4.2 功率谱识别方法的试验验证41-43
- 3.5 模型检验43-44
- 3.6 小结44-46
- 第四章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46-66
- 4.1 引言46
- 4.2 灵敏度分析的理论基础46-50
- 4.2.1 灵敏度函数定义47-48
- 4.2.2 一阶灵敏度函数48-49
- 4.2.3 常用灵敏度函数类型49-50
- 4.3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50-65
- 4.3.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灵敏度定性分析50-58
- 4.3.2 基于正交试验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灵敏度定量分析58-65
- 4.4 小结65-66
- 第五章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66-90
- 5.1 引言66
- 5.2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66-78
- 5.2.1 目标函数66-74
- 5.2.1.1 六自由度全部或部分解耦67-69
- 5.2.1.2 动反力(矩)或力(矩)传递率最小69-70
- 5.2.1.3 参数灵敏度最小70-73
- 5.2.1.4 多目标函数优化设计方法73-74
- 5.2.2 约束条件74-75
- 5.2.3 优化算法75-78
- 5.2.3.1 惩罚函数法75-77
- 5.2.3.2 遗传算法77-78
- 5.3 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参数优化设计78-87
- 5.3.1 优化前系统参数及性能78-80
- 5.3.2 优化设计过程80-81
- 5.3.3 优化结果和性能分析81-87
- 5.3.3.1 六个设计变量优化结果和分析81-84
- 5.3.3.2 十二个设计变量优化结果和分析84-86
- 5.3.3.3 优化效果试验验证86-87
- 5.4 优化设计程序界面87-89
- 5.5 小结89-90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90-92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90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90-91
-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91-92
- 参考文献92-94
- 致谢94-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5-96
- 附录1 系统自由振动微分方程推导过程96-103
- 附录 2 台架激振试验激振点与拾振点坐标10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
本文编号:35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518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