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随动尾翼行进提升机理与调控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汽车随动尾翼行进提升机理与调控作用研究
【摘要】:针对汽车高速稳定性和节能减排两个问题,运用汽车空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汽车与尾翼的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仿真,研究汽车随动尾翼调控升力的机理和规律,构造一种既可控制升力大小又可控制升力方向的新型汽车尾翼。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研究机翼产生升力的机理,得出尾翼产生负升力的两个因素。单独应用尾翼迎角这个因素在翼型数据库中找出一种阻力较小的上下对称翼型。对其单独进行仿真研究,得出它既能控制升力的大小又能控制升力的方向,并且它产生正负升力的能力是一样的。接着将它安装在模型汽车的尾部进行共同仿真,研究它在汽车尾部环境下控制升力的机理和性能。发现它在正迎角时,产生正升力能力下降,阻力增加;负迎角时产生负升力能力增加,阻力也增加这一规律。(2)结合机翼产生升力的两个因素构造出一种新的高性能尾翼,即前后对称尾翼。对其进行单独的仿真,研究它控制升力的机理和性能,发现它相对于上下对称翼型能产生更大的升力。将其装在汽车尾部进行联合仿真,研究它在汽车尾部调控升力的机理和性能。发现它调控升力的性能比上下对称尾翼优良。在前后对称尾翼的两端安装端板,仿真研究端板抗翼尖涡影响的效果,在实践中说明随动尾翼在调控汽车升力方面的应用。(3)对汽车和前后对称尾翼进行风洞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仍然能表明前后对称尾翼能较好的调控汽车升力。在30m/s以前汽车随动尾翼调控汽车升力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在30m/s以后汽车随动尾翼调控汽车升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升力控制 前后对称尾翼 迎角 随动尾翼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符号说明10-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12-15
- 1.1.1 课题背景12-13
- 1.1.2 汽车升力调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3-15
- 1.2 汽车气动升力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3 存在的问题17
- 1.4 本文的主要思想和研究内容17-20
- 第2章 汽车空气动力及其CFD计算20-32
- 2.1 引言20
- 2.2 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20-22
- 2.2.1 汽车的气动六分力20-21
- 2.2.2 汽车的升力21-22
- 2.3 汽车空气动力计算流体力学基础22-28
- 2.3.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22-23
- 2.3.2 汽车CFD中的物理模型23
- 2.3.3 汽车CFD中的网格23-25
- 2.3.4 CFD中的湍流模型25-27
- 2.3.5 CFD中的湍流参数设置27-28
- 2.4 模型汽车的CFD计算28-31
- 2.4.1 汽车的CFD模型28
- 2.4.2 汽车的流场域和网格划分28-30
- 2.4.3 计算和结果分析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上下对称随动尾翼升力调控的仿真分析32-52
- 3.1 引言32
- 3.2 现有的汽车尾翼32-34
- 3.2.1 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32-34
- 3.2.2 现有的汽车固定尾翼和可变尾翼34
- 3.3 上下对称汽车尾翼34-38
- 3.3.1 上下对称汽车尾翼1的选择34-35
- 3.3.2 上下对称汽车尾翼的建模与计算35-36
- 3.3.3 计算结果和分析36-38
- 3.4 上下对称尾翼控制汽车升力的仿真研究38-46
- 3.4.1 15°迎角下汽车尾部尾翼调控升力的能力研究39-44
- 3.4.2 -15°迎角下汽车尾部尾翼调控升力的能力研究44-46
- 3.5 上下对称翼型246-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前后对称随动尾翼升力调控的仿真分析52-68
- 4.1 引言52
- 4.2 前后对称翼型52-58
- 4.2.1 前后对称翼型的调控升力的原理52-53
- 4.2.2 前后对称翼型的设计过程53-54
- 4.2.3 前后对称翼型的仿真和分析54-58
- 4.3 前后对称尾翼在汽车尾部控制升力的仿真分析58-62
- 4.3.1 15°迎角下汽车尾部尾翼调控升力的能力研究58-60
- 4.3.2 -15°迎角下汽车尾部尾翼调控升力的能力研究60-62
- 4.4 带端板翼板在汽车尾部调控升力的仿真研究62-66
- 4.4.1 翼尖涡的分析和应对方法62-64
- 4.4.2 翼展方向上汽车尾部流场对翼板产生升力的影响64-65
- 4.4.3 增加尾翼端板后汽车和不同迎角尾翼的仿真结果和应用分析65-66
- 4.5 本章小结66-68
- 第5章 前后对称尾翼调控汽车升力的风洞实验68-78
- 5.1 引言68
- 5.2 实验及其辅助装置68-69
- 5.3 实验汽车模型和尾翼模型69-72
- 5.4 风洞测试72
- 5.5 测试结果和分析72-77
- 5.5.1 无尾翼汽车模型测试结果72-73
- 5.5.2 带8°尾翼汽车模型测试结果73-74
- 5.5.3 带0°尾翼汽车模型测试结果74
- 5.5.4 带-20°尾翼汽车模型测试结果74-75
- 5.5.5 各速度下三个迎角尾翼汽车模型的测试结果及其与仿真结果的对比75-77
- 5.6 本章小结77-7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6.1 结论78-79
- 6.2 创新点79
- 6.3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荣礼;;欧洲车用凸轮及随动件方面的经验[J];国外汽车;1977年02期
2 谷一松;;随动支架[J];机械工人冷加工技术资料;1978年10期
3 薛同毅;单边随动阀在仿形铣上的使用[J];机床;1979年10期
4 郝金铭;;大型设备移动部分随动转折拖链设计[J];机械制造;1992年09期
5 潘树森;;随动式加压系统管路的部分改进[J];机械工人;1980年04期
6 ;随动阀用铸铁材料的研制[J];机床;1978年05期
7 杨洪波;;随动系统动态特性有限元计算与分析[J];光学机械;1991年02期
8 朱军,胡建旺,张民国;火控系统随动系统动态仿真库的构建[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年02期
9 余驰;巫佩军;张立群;李建仁;;机载随动武器系统的发展演变与应用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2年06期
10 陈汉生;;电液随动阀试制成功[J];工程机械;196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文东;马敬杰;;13.7m客车随动桥与转向桥的转角关系及其稳定性分析[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许锦峰;刘西拉;;混凝土弹塑性随动强(软)化本构模型[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3 罗艳;杨显杰;高庆;蔡力勋;;45碳钢的单轴应变和应力循环随动硬化演化实验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齿轮式笔芯尖随动伸缩笔[N];国际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力;某武器随动系统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辨识与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群;随动慢牵治疗仪的控制与信息管理系统[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杨冬梅;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设备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于昆昆;随动系统负载仿真试验台的研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4 但成林;莲子穿心机随动穿心机构及其运动分析[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5 金大臣;基于Linux的某随动与供输弹检测设备研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6 朱云鹏;全拖挂车后轮随动转向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宋亚军;大型曲轴随动磨削加工控制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陈先兵;汽车随动尾翼行进提升机理与调控作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9 龙冲;导引头随动模拟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刘迅威;一种随动综合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537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3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