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22: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质量飞轮 形状约束 摩擦轴承 转矩补偿 惯性平衡 非线性振动


【摘要】:当发动机输入的扭转激励频率与汽车传动系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会引起传动系的共振,这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以及传动系零部件的强度和使用寿命,甚至对汽车行驶安全造成威胁。大转矩大功率是发动机发展的趋势,随着发动机的转矩和功率的不断增加,发动机输出转矩的不规则性也随之加大,这会增大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和噪声。随着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法规对汽车噪声标准的要求也更高,使得扭转振动控制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双质量飞轮能有效地衰减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具有良好的隔振和减振性能,国外自80年代开始研究并应用和不断改进。由于国外技术的保密和垄断,我国在此领域还没有完全突破,到目前为止,国内中高档汽车中搭载的双质量飞轮均由国外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对双质量飞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保证减振性能,周向短弹簧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在小扭转角时具有小的刚度,由于结构的局限性,其能够传递的最大转矩有限,并且,由于加工和装配的原因,初级飞轮和次级飞轮之间存在一定的空转角,飞轮转过空转角时存在冲击问题。分段刚度双质量飞轮实现了匹配大功率发动机高转矩的要求,但其扭转刚度随转角的变化不连续,在刚度切换时,会引起变速箱齿轮啮合时的冲击载荷和噪声。为提高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输出转矩能力和缓解空转角带来的冲击,以及解决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双质量飞轮刚度不连续变化引起的冲击问题,本文在前期研究和与飞轮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双质量飞轮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结构创新设计和实施方式,建立了搭载双质量飞轮的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模型,对系统的非线性扭转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论文采取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双质量飞轮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进一步提高大扭转角时的输出转矩和消除空转角带来的冲击,对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进行了结构改进设计,提出了基于形状约束的摩擦轴承的设计思想和结构的实施方式。以位移分量为基本变量,引入中间变量函数,在极坐标下建立了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接触变形作用的弹性力学位移法理论计算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工作时,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的接触面上的应变、应力以及等效应力的分布。由接触面上的压力分布,分析了接触作用产生的转矩特性。并对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总体转矩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2)为研究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考虑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中存在的轴向预紧力产生的摩擦力矩、刚度含间隙变化特征和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楔入接触作用等非线性因素,建立了搭载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汽车传动系的扭振模型,采用平均法和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对系统的频率特性的近似解析解以及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3)由于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的双质量飞轮各段转矩为线性变化,双质量飞轮的刚度在切换时有突变,即刚度不连续变化,会导致变速箱齿轮啮合产生冲击载荷和噪声。针对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双质量飞轮的刚度不连续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补偿原理的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新型结构,引入了转矩补偿装置,推导出初级飞轮型线设计理论方法,对转矩补偿装置与初级飞轮相互作用构件间的受力特点,以及转矩补偿后的双质量飞轮转矩和刚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4)针对所提出的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工作时,引入的转矩补偿装置活动构件惯性力特点以及惯性力对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的影响。为了消除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对双质量飞轮的影响,在转矩补偿装置基础上加入了惯性力平衡机构,分析了平衡机构对消除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的效果。并且,考虑转矩补偿装置和惯性平衡机构中的相对运动构件的摩擦因素,研究达到平衡惯性力目的设计要求,分析和讨论了摩擦对惯性平衡装置平衡效果的影响。(5)为研究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考虑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刚度随转角分段变化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搭载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汽车传动系力学分析扭振模型,采用平均法和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对系统频率特性的近似解析解以及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6)与飞轮生产企业合作开发出本文所研究的引入摩擦轴承设计的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和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并对双质量飞轮进行试验,围绕测试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台架试验方案。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双质量飞轮的转矩特性和刚度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构实施方案、理论计算模型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双质量飞轮 形状约束 摩擦轴承 转矩补偿 惯性平衡 非线性振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3.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1 绪论11-23
  • 1.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11-15
  • 1.1.1 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问题及研究现状11-13
  • 1.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减振器13-15
  • 1.2 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15-19
  • 1.2.1 双质量飞轮减振原理15
  • 1.2.2 双质量飞轮结构类型15-18
  • 1.2.3 双质量飞轮发展及研究现状18-19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19-23
  • 2 基于形状约束的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摩擦轴承设计及分析23-51
  • 2.1 引言23
  • 2.2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结构和工作原理23-25
  • 2.3 基于形状约束的次级飞轮型线设计及转矩特性计算模型25-30
  • 2.3.1 次级飞轮型线设计25-27
  • 2.3.2 转矩特性计算模型27-30
  • 2.4 接触区域压力分布的弹性力学计算模型30-37
  • 2.4.1 极坐标下的弹性力学位移法求解方法30-33
  • 2.4.2 位移边界条件及应力分布求解33-37
  • 2.5 实例计算及分析37-48
  • 2.5.1 接触变形区域应力应变分布38-40
  • 2.5.2 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40-43
  • 2.5.3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43-45
  • 2.5.4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动力学特性45-48
  • 2.6 本章小结48-51
  • 3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非线性振动分析51-73
  • 3.1 引言51
  • 3.2 扭转振动模型和数学微分方程51-53
  • 3.3 非线性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53-60
  • 3.3.1 引入摩擦轴承前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54-59
  • 3.3.2 引入摩擦轴承后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59-60
  • 3.4 频率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60-65
  • 3.4.1 频率特性的跳跃现象60-63
  • 3.4.2 激励振幅Tp对幅频特性的影响63-64
  • 3.4.3 轴向预紧力产生的摩擦力矩Mf对幅频特性的影响64-65
  • 3.4.4 空转角 βe对幅频特性的影响65
  • 3.5 非线性强迫振动响应分析65-71
  • 3.6 本章小结71-73
  • 4 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设计及分析73-89
  • 4.1 引言73-74
  • 4.2 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设计74-79
  • 4.2.1 转矩补偿原理74-76
  • 4.2.2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参数76-79
  • 4.3 初级飞轮型线设计79-83
  • 4.3.1 力学分析模型79-81
  • 4.3.2 转矩补偿型线的理论轮廓线81-82
  • 4.3.3 转矩补偿型线的实际轮廓线82-83
  • 4.4 理论计算与分析83-86
  • 4.4.1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及初级飞轮内壁型线83-85
  • 4.4.2 双质量飞轮动力学特性85-86
  • 4.5 本章小结86-89
  • 5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平衡机构设计及分析89-101
  • 5.1 引言89
  • 5.2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分析89-92
  • 5.2.1 力学分析模型89-90
  • 5.2.2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及对双质量飞轮的影响90-92
  • 5.3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平衡的实现92-98
  • 5.3.1 考虑摩擦的平衡质量计算模型93-96
  • 5.3.2 不考虑摩擦的平衡质量计算模型96-97
  • 5.3.3 摩擦对惯性平衡的影响分析97-98
  • 5.4 本章小结98-101
  • 6 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非线性振动分析101-119
  • 6.1 引言101
  • 6.2 扭转振动模型和数学微分方程101-102
  • 6.3 非线性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102-110
  • 6.3.1 转矩补偿前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102-108
  • 6.3.2 转矩补偿后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108-110
  • 6.4 频率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110-113
  • 6.4.1 频率特性的跳跃现象110-112
  • 6.4.2 激励振幅Tp对幅频特性的影响112-113
  • 6.5 非线性强迫振动响应分析113-118
  • 6.6 本章小结118-119
  • 7 试验验证119-129
  • 7.1 引言119
  • 7.2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试验119-121
  • 7.3 试验结果分析121-127
  • 7.3.1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试验121-125
  • 7.3.2 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试验125-127
  • 7.4 本章小结127-129
  • 8 结论与展望129-133
  • 8.1 全文总结129-131
  • 8.2 主要创新点131-132
  • 8.3 研究展望132-133
  • 致谢133-135
  • 参考文献135-145
  • 附录145-146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5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45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及奖励145-146
  •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军;张邦成;王占礼;庞在祥;;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韩进,吕虹;汽车传动系齿轮装置失效的一种电测方法[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学利,何勇;在用汽车传动系阻力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4 乞永锁 ,赵凤梅 ,孙步太;汽车传动系游动角度的检测[J];汽车维修;2003年09期

5 汪超;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刘玉梅,苏建,陈熔,宋年秀,李辉;汽车传动系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7 张邦成;王占礼;邵春平;杨晓红;;汽车传动系总成冲击耐久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7年10期

8 付伟;;小议汽车传动系的检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9 孙纯刚;;汽车传动系扭振噪声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方法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蔡祥鹏;;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简述[J];湖南农机;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玉梅;苏建;千承辉;张帆;林慧英;;汽车传动系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研究[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党胡申;;公路用重型汽车传动系匹配和最高车速确定[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张邦成;尹晓静;张冰;高智;周志杰;;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石勇;;传动系的优化设计[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廖宏利;;应用价值工程 改进后桥设计[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李晋荣;“合芜蚌”锤炼创新“磁石”[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礼平;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卢晓晖;汽车传动系的滚动优化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莹杰;汽车传动系冲击性能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周正飞;基于离合器激振的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与试验[D];长安大学;2016年

3 刘铁军;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马庆龙;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及软件开发[D];燕山大学;2004年

5 巩正阳;汽车传动系参数的模糊优化研究及软件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袁立国;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试验台开发的关键技术[D];吉林大学;2005年

7 路波;汽车传动系行驶工况模拟试验研究[D];重庆工学院;2008年

8 顾福勇;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袁晨恒;轿车传动系扭振实验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峰;汽车发动机与传动系参数的优化匹配[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96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96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