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会车的瞬态气动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弯道会车的瞬态气动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弯道会车 重叠网格 数值仿真 瞬态气动特性 操纵稳定性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以及车速的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已经成为影响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整车气动特性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单车行驶,而对于复数车辆气动特性干扰的探究主要集中在直线工况,如会车、超车和队列行驶等。在弯道行驶工况下,车辆气动特性与直线行驶有了很大的不同,弯道与会车共同作用下,汽车周围流场变化复杂,进而会对车辆的瞬态气动特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借助STAR-CCM+重叠网格技术实现弯道会车的数值仿真,探究弯道会车情况下,气动特性的瞬态变化规律。首先进行仿真方法的可行性验证。利用吉林大学汽车风洞完成SAE汽车模型的气动六分力与车身表面压力风洞试验,然后采用重叠网格技术,对SAE阶背式轿车模型进行直线行驶工况的瞬态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别从气动阻力和车身表面压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比分析,两者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单车直线行驶和单车弯道行驶气动特性仿真中,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选择了半径125m的弯道。从直线与弯道行驶气动力对比曲线可以看出,气动侧向力S,侧倾力矩RM,横摆力矩YM差异相对明显,而气动阻力D,气动升力L,俯仰力矩PM则几乎无差异。从车身周围压力云图可以看出:直线行驶时,车身两侧压力对称,因此直线行驶状态下,车辆所受气动侧向力系数几乎为零,而弯道行驶时,车身两侧表面压力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车辆受到气动侧向力的作用,而气动侧向力又会引起侧倾力矩和横摆力矩的产生。汽车弯道行驶产生的侧向力S指向弯道圆心方向,侧倾力矩RM绕X轴正向逆时针旋转,横摆力矩YM为绕Z轴正向顺时针旋转。直线会车与弯道会车气动特性对比分析发现会车过程中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侧向力S,侧倾力矩RM,横摆力矩YM波动最为剧烈。两种工况下,随着两车纵向位置的改变,气动力变化规律相似,只是力的大小有所不同,在X/L=0.25,1.25,2.25处,均存在极值。其中侧倾力矩的变化趋势与侧向力基本一致,均存在三个极值点,而横摆力矩则有所不同,主要由于会车过程中,侧向力在车身上分布差异造成的,在弯道与会车共同作用下,弯道会车中车1与车2气动力存在明显差异,而直线会车中车1与车2气动力则几乎相同。绝对速度改变情况下,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侧向力、侧倾力矩和横摆力矩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气动力峰值随速度的提高而线性增加。相对速度改变情况下,速度较小车所受到的影响更大,速度差越大,这种影响趋势越明显。弯道会车工况下,气动力峰值随会车间距的减小而迅速增大,会车间距越小,气动力变化越剧烈。
【关键词】:弯道会车 重叠网格 数值仿真 瞬态气动特性 操纵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2章 研究理论与基础15-27
- 2.1 汽车空气动力学理论15-16
- 2.2 流体力学理论16-19
- 2.2.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16
- 2.2.2 控制方程离散16-17
- 2.2.3 湍流模型17-19
- 2.3 研究方法19-22
- 2.3.1 稳态模拟方法19-20
- 2.3.2 瞬态模拟方法20-22
- 2.4 网格介绍22-25
- 2.4.1 非连续网格理论及动态层铺法22-23
- 2.4.2 重叠网格技术23-24
- 2.4.3 切割体网格24-25
- 2.5 本章小结25-27
- 第3章 单车直线与弯道行驶瞬态仿真及方法验证27-43
- 3.1 风洞试验27-32
- 3.1.1 模型选取27-28
- 3.1.2 车辆气动六分力及车身表面压力分布风洞试验28-31
- 3.1.3 实验结果31-32
- 3.2 单车直线与弯道工况下瞬态气动特性仿真对比32-42
- 3.2.1 计算域及网格方案32-35
- 3.2.2 边界条件35-36
- 3.2.3 时间步长和迭代步数36
- 3.2.4 计算结果分析36-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弯道会车瞬态气动特性仿真43-71
- 4.1 直线会车与弯道会车瞬态仿真43-55
- 4.1.1 模型选取43-44
- 4.1.2 计算域建立及仿真方案44-45
- 4.1.3 计算结果分析45-55
- 4.2 不同会车速度下弯道会车瞬态仿真55-65
- 4.2.1 不同绝对速度会车仿真结果分析55-61
- 4.2.2 不同相对速度会车仿真结果分析61-65
- 4.3 不同会车间距下弯道会车瞬态仿真65-69
- 4.3.1 仿真方案65-66
- 4.3.2 仿真结果分析66-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71-75
- 5.1 全文总结71-72
- 5.2 展望72-75
- 参考文献75-79
- 作者简介和科研成果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殿杰;谷良贤;龚春林;;伸缩翼气动特性估算方法研究[J];飞行力学;2012年01期
2 张培红;周乃春;邓有奇;马明生;;雷诺数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2年06期
3 林荣生,胡竞嵘,王厚雄,田兴华;用风洞试验测定车辆的横风气动特性[J];铁道学报;1984年01期
4 唐良锐;柔性飘带气动特性初探[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96年01期
5 董程栋,叶卫国;鼓包对舵的气动特性影响研究[J];航空学报;2002年04期
6 郝江南;蔡晋生;刘郑州;;新概念轮翼气动特性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2期
7 张锋;韩庆;刘星;;战损飞机纵向气动特性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3年02期
8 邢爱国,高广运,吴世明;高速滑坡飞行气动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武频,赵润祥,郭锡福;双组尾翼弹气动特性计算与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陈维建,张大林;霜状结冰及其对机翼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张玉伦;陈作斌;;捆绑火箭亚跨超气动特性及载荷分布计算[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朱建阳;周超英;汪超;纪文英;;折展扑翼气动特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吴文华;陈德华;陶洋;彭鑫;;大飞机气动特性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4 蔡国钧;刘伟民;卢青;姚惠中;章子林;吴述成;;饼型轮自行车气动特性探测[A];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1年
5 孟令涛;刘莉;雷娟棉;;低速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流场分析[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波;黄飞;程晓丽;;桥函数方法在气动特性预测中的进展与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杜广生;岳建雄;;隧道内的通风设备对高速客车气动特性影响的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8 宗宁;王文倬;邓立东;;军用飞机弹性气动特性分析方法初步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王世安;;飞机外挂物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10 黄湛;王宏伟;姚开明;董金刚;熊红亮;;大型民机机头气动特性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强 王惠;我国计算流体力学取得新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允柱;汽车超车过程的气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陶莉莉;基于流固耦合的高速客车气动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贺宝琴;汽车队列行驶的气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顾璇;近地/海运动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史志伟;非定常自由来流对模型动态气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盈;某仿生弹药气动特性分析及飞行过程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伟剑;单翼无伞末敏弹气动特性和稳定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伟;超声速气动减速器的气动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振兴;变后掠角折叠翼导弹气动特性的仿真分析[D];中北大学;2016年
5 胡汉桥;12米旅游客车气动特性分析与优化[D];厦门理工学院;2016年
6 江路铭;侧风下队列行驶车辆的气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王保玉;弯道会车的瞬态气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董立伟;基于内流的汽车气动特性研究与分析[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9 曹久莹;汽车冷却风扇气动特性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周伟;多车相会过程的计算模拟及其对汽车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7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0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