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汽车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的系统集成与协调控制

发布时间:2017-08-15 09:16

  本文关键词:汽车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的系统集成与协调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集成制动 电子液压制动 电磁制动 混杂动态系统 协调


【摘要】: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控制功能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其作为摩擦制动的本质没有改变,仍存在持续制动下热衰退和制动噪声等问题。为改善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效能,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将电子液压制动与电磁制动进行系统集成,充分发挥电子液压制动和电磁制动各自优势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领域已经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这些研究大都关注电子液压制动动态特性分析、电磁制动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电子液压制动和电磁制动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基于电磁制动实现防抱死制动控制或车身稳定性控制、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参数优选、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联合工作时制动性能分析等。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文献,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中缺乏对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性、节能优化设计、前后轴制动力分配、制动模式切换控制及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本文着重开展如下工作:分别提出电磁制动器和永磁制动器励磁磁场、涡流磁场和气隙磁场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用台架试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系统地讨论励磁磁场和涡流磁场对气隙磁场分布的影响,揭示涡流去磁效应的物理机理并完善涡流去磁效应理论。依据涡流去磁效应理论的重新界定,可以精确获得电磁制动的动态数学模型,以此作为基础对现有电磁制动器的制动特性进行解释并对设计中电磁制动器的制动性能进行预测。分别建立电子液压制动、电磁制动和汽车制动的动态数学模型,推导得到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的耦合非线性模型;搭建基于NI的快速控制原型平台,进行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的耦合非线性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是正确有效的,可直接用于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研究,并通过适当简化后得到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和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的数学模型。建立电子液压制动和电磁制动的能耗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别进行电子液压制动和电磁制动能耗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以ECE-EUDC循环工况耗能量为主要优化目标,建立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节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节能优化设计的算例分析。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电子液压制动制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电子液压制动的耗能量并缩小蓄能器的体积;在使得电磁制动完成典型的城市运行工况前提下,使其耗能功率曲线的“低耗能功率区”尽量包含典型城市汽车行驶工况的汽车制动初始速度区间,能够显著提高电磁制动能耗特性。研究电子液压制动的安全特性,提出摩擦制动模式下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研究热力学特性对电磁制动能耗的影响,提出电磁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分析ECE R13制动法规对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影响,提出联合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仿真研究表明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在三种制动模式下的制动力分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的能耗特性和安全特性。提出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建立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混杂Petri网模型并利用共同Lyapunov函数法分析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设计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解耦控制器并进行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的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在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控制车轮纵向滑移率使其始终低于路面的最佳滑移率,使用电磁制动跟随驾驶员的制动意图而电子液压制动主要用来提供一定的制动强度,可以保证汽车在制动模式切换中稳定性并提高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舒适性。建立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模型,设计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器;搭建基于NI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并进行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性能研究。硬件在环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电磁制动取代低性能电子液压制动进行最佳滑移率的估算和维持最佳滑移率,仅使用低性能电子液压制动跟踪并满足制动强度需求,能够实现与高性能电子液压制动相同甚至更优的防抱死制动控制效果。
【关键词】:集成制动 电子液压制动 电磁制动 混杂动态系统 协调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5
【目录】:
  • 摘要6-10
  • ABSTRACT10-18
  • 第一章 绪论18-36
  • 1.1 汽车集成制动系统研究现状18-33
  • 1.1.1 汽车集成制动系统概述18-26
  • 1.1.2 汽车集成制动系统前后轴制动力分配26-28
  • 1.1.3 汽车集成制动系统协调控制28-33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33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3-36
  • 第二章 涡流去磁效应物理机理研究36-54
  • 2.1 涡流制动器制动特性建模问题36-37
  • 2.2 电磁制动器气隙磁场37-43
  • 2.2.1 电磁制动器励磁磁场分布37-40
  • 2.2.2 电磁制动器涡流磁场分布40-41
  • 2.2.3 电磁制动器气隙磁场分布41-43
  • 2.3 永磁制动器气隙磁场43-48
  • 2.3.1 永磁制动器励磁磁场分布43-45
  • 2.3.2 永磁制动器涡流磁场分布45-48
  • 2.3.3 永磁制动器气隙磁场分布48
  • 2.4 涡流去磁效应物理机理48-53
  • 2.4.1 励磁磁场对涡流制动器气隙磁场的影响48-49
  • 2.4.2 涡流磁场对涡流制动器气隙磁场的影响49-52
  • 2.4.3 涡流制动器设计与控制方法的新思考52-53
  • 2.5 本章小结53-54
  • 第三章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建模54-76
  • 3.1 电子液压制动模型54-60
  • 3.1.1 气囊式蓄能器54-55
  • 3.1.2 电机泵55
  • 3.1.3 制动主缸55-57
  • 3.1.4 低速电磁阀57
  • 3.1.5 高速电磁阀57-58
  • 3.1.6 制动管路58-59
  • 3.1.7 制动轮缸59-60
  • 3.2 电磁制动模型60-62
  • 3.2.1 软磁材料非线性特性分析60-62
  • 3.2.2 磁路分析与制动力矩计算62
  • 3.3 汽车制动模型62-65
  • 3.4 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65-66
  • 3.5 基于NI快速控制原型平台开发66-71
  • 3.5.1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V模式开发66-68
  • 3.5.2 NI软硬件产品简介68
  • 3.5.3 集成制动系统快速控制原型平台68-71
  • 3.6 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特性分析71-74
  • 3.6.1 耦合非线性模型试验验证71-73
  • 3.6.2 集成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分析73-74
  • 3.7 本章小结74-76
  • 第四章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节能优化设计76-98
  • 4.1 电子液压制动能耗特性分析76-83
  • 4.1.1 电子液压制动能耗特性建模76-79
  • 4.1.2 电子液压制动能耗特性影响因素分析79-83
  • 4.2 电磁制动能耗特性分析83-91
  • 4.2.1 电磁制动能耗特性建模83-85
  • 4.2.2 电磁制动能耗特性影响因素分析85-91
  • 4.3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节能优化设计91-97
  • 4.3.1 设计变量91
  • 4.3.2 目标函数91-93
  • 4.3.3 约束条件93-95
  • 4.3.4 优化设计算例95-97
  • 4.5 本章小结97-98
  • 第五章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前后轴制动力分配98-116
  • 5.1 摩擦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98-105
  • 5.1.1 电子液压制动安全特性分析98-102
  • 5.1.2 摩擦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102-105
  • 5.2 电磁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105-110
  • 5.2.1 电磁制动热力学特性建模105-107
  • 5.2.2 电磁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107-110
  • 5.3 联合制动模式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110-113
  • 5.4 本章小结113-116
  • 第六章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116-130
  • 6.1 制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稳定性分析116-120
  • 6.1.1 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116-117
  • 6.1.2 集成制动系统混杂特性建模117-118
  • 6.1.3 集成制动系统制动稳定性分析118-120
  • 6.2 集成制动系统解耦控制器设计120-125
  • 6.2.1 集成制动系统状态方程120-121
  • 6.2.2 集成制动系统可逆性分析121-122
  • 6.2.3 神经网络逆系统构造及训练122-123
  • 6.2.4 集成制动系统闭环控制器设计123-125
  • 6.3 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试验与分析125-128
  • 6.4 本章小结128-130
  • 第七章 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130-148
  • 7.1 集成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模型130-132
  • 7.2 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器设计132-137
  • 7.2.1 上层协调控制器133-135
  • 7.2.2 下层子控制器135-137
  • 7.3 基于NI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开发137-142
  • 7.3.1 实时仿真器硬件138-139
  • 7.3.2 试验管理工程139-141
  • 7.3.3 仿真模型141-142
  • 7.4 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研究142-147
  • 7.4.1 防抱死制动模型试验验证142-144
  • 7.4.2 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硬件在环仿真144-147
  • 7.5 本章小结147-148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8-152
  • 8.1 论文工作总结148-149
  • 8.2 本文创新点149-150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150-152
  • 参考文献152-158
  • 致谢158-160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完成的论文160-161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161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161-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磊;黄春秋;孔剑飞;吕进;杨尚超;曹莉丽;;汽车电磁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J];汽车电器;2006年03期

2 闫海波;;汽车电磁制动技术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3 李宝宽,赫冀成;电磁制动法缩短钢坯过渡段的数值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姜克清;一种新颖的电磁制动电机[J];中小型电机;1998年05期

5 吕应明;寸立岗;张海明;;车辆电磁制动方案刍议[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年01期

6 问航;;新型智能电磁制动防追尾系统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年01期

7 黄军涛,赫冀成;板坯结晶器全幅一段和二段电磁制动的数值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何仁;胡东海;张端军;;汽车电磁制动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3年03期

9 王贵明;王金懿;;兼有电动、发电回馈和电磁制动的轮毂电机之设想[J];电机技术;2008年05期

10 田溪岩;李本文;邹芳;赫冀成;;新型电磁制动漏斗形结晶器内复杂行为的数值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百刚;黄军涛;王恩刚;赫冀成;;方坯电磁制动磁场的数值模拟[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2 张焕鑫;王镭;沈厚发;柳百成;;电磁制动对薄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的影响[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黄玉平;马立国;唐雪峰;金百刚;李超;马景秋;;电磁制动改善超低碳钢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A];2012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陈少慧;陈朝阳;;电磁制动技术在梅山高效板坯连铸机上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4年会暨能源计量与绿色冶金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毛斌;荣升;何达;;板坯结晶器全幅三段变磁通量电磁制动钢水流动的分析[A];第六届连续铸钢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宋景欣;程乃良;郭振和;邹俊苏;战东平;龚伟;姜周华;;梅钢连铸结晶器电磁制动技术使用效果[A];第八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7 李菲;王恩刚;冯明杰;;全幅一段电磁制动连铸结晶器内钢液的模拟研究[A];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S06:凝固与连铸[C];2014年

8 吴苏州;张炯明;;电磁制动对结晶器流场以及温度场影响的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特钢分会,,特钢冶炼学术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汪洪峰;郭振和;;结晶器电磁制动技术在梅山高效连铸中的应用[A];板坯连铸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补充材料[C];2003年

10 何达;毛斌;荣朸;;板坯连铸结晶器全幅二段和全幅三段电磁制动钢水流动的数值模拟[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荣才;在“高速”中实现“优质”[N];中国冶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东海;汽车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的系统集成与协调控制[D];江苏大学;2016年

2 田溪岩;薄板坯漏斗形结晶器内电磁连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 ;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莹;电磁制动技术对SPHC钢坯组织及夹杂物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菲;新型电磁制动结晶器内磁场与流场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0年

3 王浩;新型连铸电磁制动结晶器内磁场与流场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8年

4 王云波;CSP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电磁制动过程的数值模拟[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5 朱明伟;电磁制动结晶器内气泡分布与液面波动行为的物理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7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77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1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