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朗肯循环余热能量回收系统的膨胀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22:31

  本文关键词:基于朗肯循环余热能量回收系统的膨胀机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发动机 废热回收 朗肯循环 膨胀机


【摘要】:伴随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和石油消耗。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汽车的石油消耗又占了中国石油年消耗量的50%。因此,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玉柴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从2008年开始余热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通过近2年时间的研发,玉柴成功建立起一套发动机废气回收的朗肯循环系统,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膨胀机,出现配气轴卡死故障,无法完成基本的性能试验,导致开发进度中断。本文重新梳理膨胀机的技术路线,结合玉柴自有研发资源,开发新一代膨胀机,并搭载玉柴朗肯循环余热能量回收系统,对某发动机废气余热能进行回收完成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一代膨胀机能稳定运转,在发动机900r/min时,蒸汽马达发出的功率到了10k W,功率提升4%,而且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效果越明显,同时也发现了玉柴余热回收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的优化方向。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膨胀机技术路线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余热能量回收技术的分析,从热效率、技术成熟度、制造工艺性等方面,结合玉柴自有的优势资源,重新选择膨胀机的开发技术路线。(2)活塞式膨胀机性能研究开发,利用能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传热方程,建立了活塞式膨胀机的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膨胀机初温、初压、配气相位、压缩比等参数对活塞式膨胀机输出功、效率以及工质流量的影响规律。为膨胀机的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3)活塞式膨胀机设计研究,按照玉柴发动机成熟的开发流程,从布置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配气机构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方面,完成活塞式膨胀机研究开发,结合玉柴的供应商体系,完成活塞式膨胀机零部件的制造。(4)活塞式膨胀机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搭载玉柴朗肯循环余热能量回收系统,设定特定的试验工况,验证玉柴余热能量回收系统及膨胀机性能。
【关键词】:发动机 废热回收 朗肯循环 膨胀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TK1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4
  • 1.1 研究的背景13-14
  • 1.2 发动机余热能量回收相关技术14-17
  • 1.2.1 热电技术14-15
  • 1.2.2 余热制冷技术15-16
  • 1.2.3 动力涡轮技术16
  • 1.2.4 朗肯循环16-17
  • 1.3 国内外基于朗肯循环回收发动机余热的研究概况17-18
  • 1.4 玉柴基于朗肯循环的余热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状况18-22
  • 1.4.1 玉柴余热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18-19
  • 1.4.2 发动机主要结构及性能参数19
  • 1.4.3 玉柴朗肯循环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结果19-22
  • 1.5 本文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膨胀机技术研究24-28
  • 2.1 活塞式膨胀机24-25
  • 2.2 透平式膨胀机25-26
  • 2.3 螺杆式膨胀机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基于朗肯循环的活塞式膨胀机性能研究28-40
  • 3.1 入口条件对性能的影响28-30
  • 3.2 进排气相位对性能的影响30-37
  • 3.2.1 IVC对性能的影响30-31
  • 3.2.2 IVO对性能的影响31-33
  • 3.2.3 EVC对性能的影响33-35
  • 3.2.4 EVO对性能的影响35-37
  • 3.3 活塞式膨胀机压缩比对性能的影响37-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活塞式膨胀机设计研究开发40-53
  • 4.1 活塞式膨胀机主要技术参数41-42
  • 4.2 活塞式膨胀机布置设计42-51
  • 4.2.1 原型机轮廓扫描及测绘42-43
  • 4.2.2 缸盖布置43-45
  • 4.2.3 配气机构布置45-49
  • 4.2.4 凸轮轴布置设计49
  • 4.2.5 缸盖罩及其他附件布置设计49-51
  • 4.3 膨胀机详细设计51-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膨胀机配气机构动力学运动学分析53-59
  • 5.1 参数及零部件代号53
  • 5.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53-54
  • 5.3 运动学计算结果54-55
  • 5.4 动力学计算结果55-58
  • 5.5 本章小结58-59
  • 第6章 活塞式膨胀机性能试验研究开发59-68
  • 6.1 余热能量回收系统搭建59-61
  • 6.1.0 试验对象59-60
  • 6.1.1 6T发动机主要配置表60
  • 6.1.2 试验条件60-61
  • 6.2 性能试验方法61-62
  • 6.3 性能试验数据研究分析及结论62-66
  • 6.4 本章小结66-68
  • 结论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宏;消除膨胀机系统的安全隐患[J];深冷技术;2005年02期

2 李敏霞;马一太;李丽新;杨俊兰;;二氧化碳摆动转子膨胀机的受力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甄宏续;;膨胀机进水的检修[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6年03期

4 姚琳;陈保权;魏福平;;膨胀机停车故障分析与处理[J];深冷技术;2008年05期

5 林少荣;杨学军;朱莹;;膨胀机振动信号电缆的改造[J];深冷技术;2009年S1期

6 王树林;;膨胀机增压后冷却器漏水事故分析[J];低温与特气;2013年03期

7 李美玉;郑祥领;李正平;;膨胀机后冷却器泄漏引起的故障分析与处理[J];氮肥技术;2013年04期

8 申忠芳;50─110/12型膨胀机的改进[J];深冷简报;1970年02期

9 古信清;55-210型膨胀机在不停分馏塔下检修[J];深冷技术;1976年01期

10 苏荣礼;55-201型膨胀机维修简介[J];深冷技术;197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静;赵远扬;李连生;束鹏程;;喷嘴对能量回收用冲击式膨胀机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加雷;;大焓降、高转速膨胀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天然气分离与液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马一太;赵丽;;常规工质双转子膨胀机的分析与试验介绍[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冰圣;赵远扬;李连生;束鹏程;;低温余热回收用涡旋膨胀机模拟及性能测试[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世文;神本武征;;快速压缩膨胀机中柴油喷雾火焰的壁面碰撞传热(英文)[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闫家义;;100万方/日7.0MPa天然气膨胀机的研制[A];天然气分离与液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李敏霞;马一太;刘圣春;苏维诚;;CO_2热泵摆动转子膨胀机样机的研制开发[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俊兰;马一太;刘圣春;管海清;;CO_2跨临界膨胀机循环最佳高压压力计算[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美兰;马一太;李敏霞;;CO_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韦伟;刘杰;陈江平;;采用蜗旋式膨胀机的小型ORC系统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戴敬华;借“前车之鉴”保设备稳定运行[N];中国冶金报;2005年

2 谭四祥 本报特约通讯员 汪建军;上士钟永林一手绝活饮誉高原[N];解放军报;2011年

3 钱文;国产PTA膨胀机已达到国际标准[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强;基于单螺杆膨胀机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宋盼盼;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涡旋膨胀机非稳态流动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敏霞;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转子式膨胀机的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张振迎;逆循环中能量回收涡轮膨胀机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查世彤;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2003年

6 赵丽;制冷与热泵循环中膨胀部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曾宪阳;CO_2跨临界循环滚动活塞膨胀机和涡旋压缩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姜云涛;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及两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安青松;CO_2滚动转子膨胀机内部相变膨胀过程机理分析与可视化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管海清;CO_2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理与转子式膨胀机—压缩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琼;一种耦合跨临界与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彭国勋;一种完全基于风能的供暖系统的基础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臣;型线结构对涡旋膨胀机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光耀;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集成装置开发及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赵戈平;二氧化碳工质的低温热源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苑善通;低温地热能ORC发电系统涡轮膨胀机流场模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7 邹景煌;低品位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马杰;模糊免疫PID算法研究及其对膨胀机温度的控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余锦海;基于朗肯循环余热能量回收系统的膨胀机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10 赵丽;逆循环装置中代替节流阀的双转子膨胀机的设计与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6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16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