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械轴系扭振测量误差与校正研究
本文关键词:旋转机械轴系扭振测量误差与校正研究
【摘要】: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中,发动机曲轴、变速器轴以及动力传动轴等旋转部件是重要的组成部件,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扭转振动广泛存在于这些旋转部件上,由于扭振危害巨大,因此,对于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的准确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扭振测试分析方法中的调频解调法,提取扭振过程中各阶段参数的设置将会直接影响扭振提取的精度,对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这种方法的测试精度。对于瞬时转速滤波法,在使用码盘或者反光码带测量瞬时转速的过程中,码盘的偏心以及码带胶接处码线的不均匀将会给测试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研究造成这些误差的原因并找到校正误差的方法对于提高扭振测量的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码盘偏心对扭振测试造成误差的原理,并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到了码盘偏心时测量扭振与实际扭振的关系式,通过仿真与实验对这个关系式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中,直接计算值与未省略偏心比的高阶量时计算的扭振值之间的误差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仅为2.83%;实验中,两个值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为5.6%。基于推导出的表达式,提出了运用多个传感器同时测量以校正偏心误差的方法,并通过仿真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三个传感器进行扭振的校正误差小于1%,完全满足工程应用要求。(2)在用反光码带测试扭振时,研究了由胶接处码线不均匀造成扭振误差的原理,提出了进行两次校正的扭振误差校正方法,运用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种校正方法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仿真中,未校正、一次校正和二次校正后时各阶扭振幅值的理论值与计算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9.11%、9%和5.63%;实验结果显示,未校正、一次校正和二次校正后时各阶扭振幅值的实际值与计算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530%、151%和4.83%。由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两次校正后扭振的精度明显提高,误差大幅度减小,能够满足工程测试的要求。
【关键词】:扭振测量 码盘偏心 码带胶接不均匀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9
- 1.2.1 扭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11-13
- 1.2.2 瞬时转速测取研究现状13-17
- 1.2.3 扭振测量误差校正研究现状17-19
- 1.3 课题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扭振测试分析方法与对比20-35
- 2.1 阶次分析理论介绍20-21
- 2.2 两种扭振提取方法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21-29
- 2.2.1 瞬时转速滤波提取法21-22
- 2.2.2 调频信号解调法22-29
- 2.3 数采计数频率和码盘线数对扭振测试的影响29-33
- 2.3.1 数采计数频率的影响29-30
- 2.3.2 码盘线数的影响30-33
- 2.4 两种方法对比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码盘偏心对扭振测试影响的研究35-55
- 3.1 码盘偏心产生扭振测试误差原理35-41
- 3.1.1 码盘偏心产生扭振测试误差原理35-36
- 3.1.2 误差公式推导36-41
- 3.2 仿真计算41-44
- 3.2.1 仿真幅值与理论计算幅值对比41-43
- 3.2.2 轴本身扭振阶数不同的计算结果对比43-44
- 3.3 误差公式准确性的试验验证44-47
- 3.4 码盘偏心误差的校正47-54
- 3.4.1 误差校正原理47-50
- 3.4.2 校正公式仿真验证以及精度对比50-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反光码带测量扭振的误差及其校正55-79
- 4.1 反光码带测量扭振原理55-56
- 4.2 误差产生原因56-61
- 4.3 校正方法61-65
- 4.4 校正方法的仿真验证65-74
- 4.4.1 仿真信号的获取65-68
- 4.4.2 校正方法的仿真验证68-74
- 4.5 实验验证74-77
- 4.6 本章小结77-79
- 结论与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6-87
- 致谢87-88
- 附件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健;《电站发电机组扭振测试方法及设备》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展出[J];发电设备;1987年02期
2 蔡步君;台州电厂12.5万千瓦机组扭振试验[J];发电设备;1987年06期
3 余恩荪;;汽轮机和被驱动机轴系的扭振计算[J];机械强度;1985年02期
4 张恒涛;浅谈扭振测量仪[J];发电设备;1991年05期
5 杜极生;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采用扭振监测装置的建议[J];中国电力;1994年08期
6 李玩幽,王芝秋,张文平,蔡振雄;基于扭振波形诊断柴油机单缸熄火故障技术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周斌;江征风;陈雷;;基于脉冲位置调制的扭振信号分析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年03期
8 刘昌文,刘杰,郝志勇,舒歌群;不标定扭振测试仪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1998年01期
9 路红山;巫世晶;潜波;王晓笋;;车辆多分支传动系扭振建模及面向对象软件实现[J];机械传动;2006年05期
10 耿冲,刘辉,项昌乐;测速齿盘偏心对扭振测试误差影响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继德;;超声扭振钻孔的初步试验[A];第六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9年
2 葛钢;徐超;段巍;李崇坚;;轧机传动扭振问题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葛钢;徐超;段巍;李崇坚;;轧机传动扭振问题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章彬;黄庆安;李拂晓;林金庭;;一种新型的单晶硅扭振式谐振器的初步研究[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赵家辉;李振兴;解仑;孙铁;;基于灰色滑模变结构速度环的轧机扭振抑制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聪玲;;轧机扭振优化软件包的开发[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崇一;考虑间隙与带钢振动的轧机主传动系统非线性扭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伟;汽车传动系用双质量飞轮的设计方法与扭振隔振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爽;轧机主传动扭振系统失稳振荡行为与控制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冬;扭振信号的测试与半实物仿真[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孙江涛;电动车辆发动机—发电机组扭振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侯朋朋;机车发动机曲轴系扭振分析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东飞;轧机主传动扭振分析及多质量弹簧扭转体抑制扭振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俎海东;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刘鑫;印刷滚筒扭振及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年
7 娄宇成;多机型风电场机网扭振作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向伟;传动系扭振引致微车低频轰鸣问题的诊断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罗敏强;旋转机械轴系扭振测量误差与校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曹欢;发动机扭振模拟信号发生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39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3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