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数值模拟及分析软件开发

发布时间:2017-09-22 04:01

  本文关键词: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数值模拟及分析软件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编织复合材料 传动轴 区域叠合法 参数化模型 有限元分析


【摘要】:汽车传动轴主要用来传递扭矩,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扭矩。传统的复合材料传动轴的设计大多是以经典层合理论为基础,这种结构的复合材料纤维层与层之间容易分离破坏且损伤容限低、面内的力学性能不均匀。为了提高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抗扭能力与层间的剪切强度,本文采用整体结构的三维编织结构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有效的提高了传动轴横截面的剪切强度,具有比层合材料更优秀的特性。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传动轴采用三维编织和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的工艺方法制作而成,由于三维编织技术整体化一次成型,纤维束在空间相互交织,不存在“层”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抗损伤、抗冲击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向性能。因此,对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传动轴进行整体构件的参数化建模和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型号的传动轴为研究对象。首先,以APDL语言为工具,利用有限元区域叠合法,建立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整体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其中包括三维五向编织结构增强体和树脂基体,实现了有限元整体模型的参数化;其次,实现了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传动轴基于整体结构的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并采用Tsai-Wu准则对传动轴进行了失效判断,为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设计提供的理论依据;然后,研究了编织角度对传动轴扭转性能的影响,转速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后,基于Visual Basic6.0开发了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该软件将繁琐的ANSYS软件的操作转化可视化窗口的操作,通过后台调用ANSYS软件,实现了对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模型参数修改、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自动生成分析结果报告等功能。
【关键词】:编织复合材料 传动轴 区域叠合法 参数化模型 有限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21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简介10-11
  • 1.2 复合材料传动轴的发展历程11-13
  • 1.3 复合材料传动轴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4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成型工艺14-16
  • 1.5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传动轴发展前景16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16-18
  • 第2章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分析方法18-24
  • 2.1 有限元分析理论介绍18-19
  • 2.1.1 有限元方法简介18
  • 2.1.2 有限元分析适用范围18-19
  • 2.1.3 ANSYS软件介绍19
  • 2.2 编织复合材料传统有限元建模方式19-20
  • 2.3 区域叠合技术20-23
  • 2.3.1 区域叠合技术概述20-21
  • 2.3.2 基于DST方法的刚度匹配21-22
  • 2.3.3 基于DST方法的耦合处理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参数化建模24-37
  • 3.1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在分析时的假设条件24-25
  • 3.2 纤维增强相的纤维束轨迹方程25-29
  • 3.2.1 三维五向管状织件编织运动原理25-27
  • 3.2.2 编织增强相纱线的轨迹方程27-29
  • 3.3 传动轴有限元模型建立要点29-31
  • 3.3.1 传动轴有限元模型网格密度的确定29-30
  • 3.3.2 材料方向的确定30-31
  • 3.4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模型的建立31-35
  • 3.4.1 建模方式的选择31-32
  • 3.4.2 传动轴材料的选择32-34
  • 3.4.3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有限元模型34-35
  • 3.5 本章小结35-37
  • 第4章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有限元分析37-52
  • 4.1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静力学分析37-40
  • 4.1.1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静力分析37-40
  • 4.2 传动轴的强度失效判断40-44
  • 4.3 编织角对传动轴扭转性能的影响44-46
  • 4.4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模态分析46-48
  • 4.4.1 模态分析的原理46-47
  • 4.4.2 传动轴的模态分析方法及步骤47-48
  • 4.5 传动轴转速对固有频率的影响48-51
  • 4.6 本章小结51-52
  • 第5章 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分析软件的开发52-60
  • 5.1 软件介绍52-53
  • 5.2 分析软件的操作说明53-58
  • 5.2.1 软件的安装53
  • 5.2.2 软件的登录53-54
  • 5.2.3 软件的运行54-58
  • 5.3 本章小结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煌,唐国金,蒋志刚,王可晟;编织复合材料圆柱壳的蠕变屈曲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陈利;刘景艳;马振杰;梁子青;李嘉禄;;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试验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6年01期

3 孙颖;陈利;李嘉禄;;炭/环氧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相贯接头承载有限元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08年03期

4 李典森;卢子兴;刘振国;李仲平;;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8期

5 杨帆;郑锡涛;张建锋;吴立巍;;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单耳接头强度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6 李金超;陈利;邢静忠;;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强度的有限元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2010年05期

7 汪海滨;;2D编织复合材料参数化分析和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制造;2011年06期

8 张超;许希武;严雪;;三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三单胞结构模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程融;;浅议编织复合材料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12期

10 裘镜蓉;编织复合材料在宇航上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学锋;蒋小林;王丽宇;;用反射光弹性法研究编织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董伟锋;肖军;李勇;;2.5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与实验验证[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王国军;孙颖;李嘉禄;焦亚男;;碳/环氧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超声衰减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马振杰;陈利;刘景艳;梁子青;李嘉禄;;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的纵向压缩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军;程小全;许延敏;郦正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单钉连接破坏分析研究[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q;许希武;;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值预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李金超;陈利;;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周原;俸翔;杨振宇;卢子兴;;热电比拟法在编织复合材料等效热传导系数预测中的应用[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9 刘振国;张海国;卢子兴;李典森;;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涛;方岱宁;;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非线性响应及失效分析[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典堂;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全场力学响应特性及细观损伤分析[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2 孙杰;编织复合材料结构与材料一体化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方国东;三维四向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积累损伤及失效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芳芳;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热物理性能预报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5 严实;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超;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及高速冲击损伤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田金梅;叠层和编织复合材料动态特性研究的新方法[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姜黎黎;基于螺旋几何模型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黄睿;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性能及工艺的光纤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10 黄小平;四向矩形编织复合材料几何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思波;2.5维编织复合材料叶片振动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张琳;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3 申付朋;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数值模拟及分析软件开发[D];燕山大学;2016年

4 付成龙;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筋材的制备与性能分析[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董雷;编织复合材料接头力学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董亚波;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冲击响应与能量吸收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鹏飞;碳/碳编织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与计算[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文毅;编织复合材料的一种数值模型[D];清华大学;2002年

9 堵同亮;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热塑性成型力学建模及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严雪;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和强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8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98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0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