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阻尼特性鲁棒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05 06:42

  本文关键词:基于阻尼特性鲁棒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阻尼片 四因子模型 麦夸特算法 制造稳健性 车内噪声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逐年上升,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节能这几大方面。其中舒适性是近年来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汽车NVH性能的设计仍然是提高汽车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根据消费者问题反应和OME统计数据,同一批次量产的车型的NVH性能不一致,有些甚至超出工程师设计的指标。阻尼片作为控制汽车NVH性能主要的有效方式,其阻尼特性随着温度、频率和制造厚度不确定性而变化。有数据表明这是汽车NVH性能出现鲁棒性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在汽车设计初期较好地控制这种鲁棒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尼片特性鲁棒性的汽车NVH性能设计方法。1.建立阻尼材料四因子模型。阻尼材料的阻尼特性是随着温度和频率变化的,本文采用四因子导数模型表达阻尼特性的鲁棒性。先采用麦夸特法来拟合四因子模型,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阻尼损耗因子分布规律进行求解,建立损耗因子概率密度函数,为后面的汽车NVH性能鲁棒性设计提供阻尼特性随机变量分布模型。2.整车模型建立及验证。本文以某MPV为案例进行基于阻尼片特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先建立Trimbody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Trimbody模型加载怠速工况底盘各硬点加速度,并将试验和仿真结果作对比,经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精度满足工程要求。3.确定阻尼片的布局。传统的阻尼片布局常采用试验测试振动大的钣金区域,其缺点是不能在设计阶段预测及设计阻尼片。本文采用模态应变能叠加法确定需要铺设阻尼片的钣金,模态应变能叠加法是一种基于模态仿真的方法,能在初期设计阶段预测较好的阻尼材料的布局。先对整车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抽取选定钣金的低阶模态;关注模态应变能高的车身区域并对高应变能区域进行阻尼铺设处理;仿真预测车内噪声级别,如果噪声级别满足设计要求则确定阻尼片布局方案,否则重新抽取选定钣金的低阶模态。4.鲁棒性优化设计。以阻尼片厚度为设计变量,以材料损耗因子为随机变量,以车内驾驶员、中排中间乘员和后排中间乘员耳朵处声压值曲线积分为约束函数,阻尼片质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组合优化方法遗传算法(GA)和序列二次规划法(SQP)组合进行鲁棒性优化设计,在保证车内声压级水平的条件下降低车辆噪声的波动性。为了验证鲁棒性优化后的阻尼铺设效果,对铺设鲁棒性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车型在怠速关空调工况进行仿真噪音分析,对比优化前后驾驶员、中排中间乘员和后排中间乘员耳朵处噪音。本文通过先后建立阻尼材料四因子模型、建立及验证整车有限元模型、确定阻尼片的布局,对某MPV进行基于阻尼特性鲁棒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阻尼片 四因子模型 麦夸特算法 制造稳健性 车内噪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8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2-13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历史和现状14-16
  • 1.2.1 阻尼材料的研究历史14
  • 1.2.2 国内外阻尼材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14-15
  • 1.2.3 国内外阻尼层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研究思路16
  • 1.3.1 问题的提出16
  • 1.3.2 研究思路16
  •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16-18
  • 1.4.1 论文结构16-17
  • 1.4.2 主要创新点17-18
  • 第2章 阻尼片模型布置及参数优化方法18-27
  • 2.1 引言18
  • 2.2. 基于拓扑优化法的阻尼材料布局优化设计18-22
  • 2.2.1 模态结构损耗因子求解方法18-19
  • 2.2.2 基于结构模态损耗因子阻尼材料拓扑优化设计方法19-20
  • 2.2.3 基于简谐激励的阻尼材料布局拓扑优化设计方法20-22
  • 2.3 基于模态应变能叠加法的阻尼材料布局优化设计22-23
  • 2.4 阻尼片参数优化方法23-25
  • 2.5 本章小结25-27
  • 第3章 阻尼材料数学模型建立27-34
  • 3.1 引言27
  • 3.2 阻尼材料数学模型27-28
  • 3.3 麦夸特算法28-29
  • 3.4 阻尼片制造特性统计29-33
  • 3.4.1 阻尼材料特性测试29-31
  • 3.4.2 阻尼材料特性及其数学模型参数特性统计31-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阻尼片布局优化34-42
  • 4.1 引言34
  • 4.2 有限元建模及验证34-38
  • 4.2.1 有限元网格划分34-35
  • 4.2.2 材料属性35
  • 4.2.3 几何属性35-36
  • 4.2.4 有限元模型验证36-38
  • 4.3 阻尼片布局优化38-41
  • 4.3.1 车身结构模态理论38
  • 4.3.2 车身模态仿真分析38-39
  • 4.3.3 基于结构模态应变能叠加法的阻尼片布局优化39-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5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车身NVH性能建模42-55
  • 5.1 引言42
  • 5.2 试验设计42-47
  • 5.2.1 全因子试验设计43-44
  • 5.2.2 正交试验设计44-45
  • 5.2.3 均匀试验设计45-46
  • 5.2.4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46
  • 5.2.5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46-47
  • 5.3 响应面基本理论47-50
  • 5.4 响应面精度评价50-52
  • 5.5 基于响应面的车身NVH性能建模52-54
  • 5.5.1 响应面变量的选择52
  • 5.5.2 建立响应面近似模型52-53
  • 5.5.3 响应面精度分析53-54
  • 5.6 本章小结54-55
  • 第6章 基于阻尼特性鲁棒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55-63
  • 6.1 引言55
  • 6.2 鲁棒性优化设计原理简介55-56
  • 6.3 车身NVH性能鲁棒性优化步骤56-57
  • 6.4 车身NVH性能鲁棒性优化设计57-61
  • 6.4.1 变量的选取57
  • 6.4.2 建立鲁棒性优化模型57-58
  • 6.4.3 鲁棒性优化和结果分析58-61
  • 6.5 本章小结61-63
  • 总结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专利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开鑫;非线性减摆器的阻尼特性评价及其当量的线性化方法[J];航空学报;1987年12期

2 刘任先;拖拉机轮胎刚度和阻尼特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88年02期

3 汪智;张月宜;;测定材料阻尼特性的原点阻抗法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89年Z1期

4 卢长耿;;液压控制系统的阻尼特性及阻尼技术[J];机床与液压;1992年04期

5 王敏中;;2铬13钢阻尼特性的测定与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6 张维全;柔性飘带的空气动力滚转阻尼特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0年02期

7 王雪松;夏成明;杨震春;付朝晖;;一种新型液体阻尼式火工作动机构的阻尼特性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8年01期

8 付兰芳;张宪;安居;付少波;沈虹;陈影;;非线性振冲隔离器油阻尼特性模型及参数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0年05期

9 赵光明;江征风;陈雷;曾荣;;周向长弧形弹簧双质量飞轮阻尼特性研究及其试验验证[J];内燃机工程;2012年01期

10 蔡丹宙;;用衰减法测试导线阻尼特性[J];电力建设;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广;堵永国;张家春;黄维湘;;夹层阻尼板的阻尼特性及其应用[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刘鹏;陶林;董龙雷;;复合材料阻尼特性和振动特征的提取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王莉;;几种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阻尼特性[A];全国第十三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刚;朱震刚;;反应生成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阻尼特性[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五届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方庆红;王惠华;戴彩云;路金林;曹大力;;橡胶沥青复合材料阻尼特性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任勇生;刁朴;;具有摩擦支承边界的非线性板、梁结构的阻尼特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谢东辉;蔡凯洪;方前锋;于敏;;高阻尼锰铜合金的阻尼特性探究[A];2012中国功能新材料学术论坛暨第三届全国电磁材料及器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郑轶鹏;;一种具有阻尼特性的减振器数学模型[A];2007年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翁巍;王浩伟;马乃恒;;LiNbO_3(SiO_2)/ZL102基高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电阻尼特性[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文瑞;徐宝云;顾亮;李志强;;可控叶片式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敏;喷射共沉积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阻尼特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剑生;基于物理参数的抗蛇行减振器力学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杨子祥;机车车辆减振器特性仿真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吴建斌;液压减振器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超;基于ADINA的筒式液力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魏守贝;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颗粒阻尼减振结构阻尼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旭晖;某客车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刚度和阻尼特性匹配[D];湖南大学;2016年

7 潘能贵;基于阻尼特性鲁棒性的车身NVH性能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8 王晓;压电周期结构阻尼特性分析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饶兴;主(被)动约层束阻尼矩形薄板建模及阻尼特性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0年

10 刘登彬;三维周期柔性机构动态特性与阻尼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5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75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