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人工智能商数(AIQ)的内涵、能力框架与提升之策——基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认知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6 02:16
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挑战性、争议性和不确定性,个体与人工智能交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系统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提升个体人工智能商数,增强个体人工智能能力势在必行。人工智能商数(AIQ)是智能时代个体与智能机器协同能力的表征,为此提出了人工智能商数能力框架,突出人工智能商数的内涵与价值,凝练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协作创新素质,划分出AIQ能力框架中创造力、数据力、沟通力、学习力四个维度。结合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认知与态度的调查以及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可以进一步修正人工智能商数能力框架,为人工智能商数的发展提供应对参考。进而从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制定、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教师培养、学生智能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伦理五个层面出发,提出人工智能商数发展对策以及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之行动计划,为后续人工智能教育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20,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素质和教育价值
近年来,我国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发布了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8]。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集中在课程教育教学层面,对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情感提出了诉求,是较为宽泛的学生发展导向,并未聚焦于学生在特定时期能力发展的具体需求。当前我国教育更侧重于智力开发,对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人与智能机器交互等能力的关注度较低。从人工智能商数内涵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商数能力就是人与智能机器打交道的能力,它超越核心素养,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我们借鉴相关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商数(AIQ)能力包括创造力、数据力、沟通力、学习力四个维度,如图2所示。(一)创造力
第三,在机遇与挑战方面,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差异较大。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体学习、生活与智能技术已密不可分,然而,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本研究选择五点李克特量表,调查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态度。数据表明,42.3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课堂行为系统可以记录学生行为,分析数据用以辅助教学。51.21%的大学生比较认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教学监测和评估,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但当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涉及伦理问题时,35.12%的大学生不确定人工智能是否对教师地位及教学方法产生了冲击;35.39%的大学生不确定学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考勤、监控,是否侵犯隐私,如图3所示。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认可度比较高,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对教师地位产生冲击和侵犯隐私,持有不确定态度的比例相对较高。第四,在人工智能教育管理应用方面,近四成大学生保持戒备心理,但接受过人工智能教育的大学生态度更积极。目前,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着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精准化、监管透明化、决策理性化。但是,智能管理也面临着从“智能化”走向“人格化”的困境,隐私伦理等问题也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15]。在调查是否赞成学校采用各种智能化产品,对大学生的学习、饮食、运动、定位信息等进行数据收集这个问题上,不同年级选择差异较大,大二、大三学生不赞成的比例高达半数,而大一学生赞成的比例高达53.06%,研究生赞成和不赞成的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对于备受争议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校园监控及考勤等方面,高校四成以上的学生仍然保持戒备心理;对于人工智能产品在学校中的应用现状,在接受过人工智能教育的大学生中,有半数以上表示赞同在学校使用智能化产品采集数据。
本文编号:2979962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20,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素质和教育价值
近年来,我国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发布了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8]。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集中在课程教育教学层面,对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情感提出了诉求,是较为宽泛的学生发展导向,并未聚焦于学生在特定时期能力发展的具体需求。当前我国教育更侧重于智力开发,对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人与智能机器交互等能力的关注度较低。从人工智能商数内涵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商数能力就是人与智能机器打交道的能力,它超越核心素养,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我们借鉴相关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商数(AIQ)能力包括创造力、数据力、沟通力、学习力四个维度,如图2所示。(一)创造力
第三,在机遇与挑战方面,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差异较大。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体学习、生活与智能技术已密不可分,然而,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本研究选择五点李克特量表,调查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态度。数据表明,42.3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课堂行为系统可以记录学生行为,分析数据用以辅助教学。51.21%的大学生比较认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教学监测和评估,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但当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涉及伦理问题时,35.12%的大学生不确定人工智能是否对教师地位及教学方法产生了冲击;35.39%的大学生不确定学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考勤、监控,是否侵犯隐私,如图3所示。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认可度比较高,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对教师地位产生冲击和侵犯隐私,持有不确定态度的比例相对较高。第四,在人工智能教育管理应用方面,近四成大学生保持戒备心理,但接受过人工智能教育的大学生态度更积极。目前,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着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精准化、监管透明化、决策理性化。但是,智能管理也面临着从“智能化”走向“人格化”的困境,隐私伦理等问题也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15]。在调查是否赞成学校采用各种智能化产品,对大学生的学习、饮食、运动、定位信息等进行数据收集这个问题上,不同年级选择差异较大,大二、大三学生不赞成的比例高达半数,而大一学生赞成的比例高达53.06%,研究生赞成和不赞成的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对于备受争议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校园监控及考勤等方面,高校四成以上的学生仍然保持戒备心理;对于人工智能产品在学校中的应用现状,在接受过人工智能教育的大学生中,有半数以上表示赞同在学校使用智能化产品采集数据。
本文编号:2979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97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