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螺旋创新集群: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生态重构与路向探究——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6 05:44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迭代发展,促使知识生产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催生了"大学—产业—政府—公众"四螺旋动力结构的建立和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新生态重构。以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为例,考察其四螺旋利益相关主体及实践。从内在机理看,4个主体在互动运作中不仅重新确定了各自角色,而且还建立了大学(知识)—产业(产品)—政府(治理)—公众(公益)的新型逻辑链条,平衡公私利益格局,把公益指向作为人工智能四螺旋运作的中心目标;从外在特征看,4个主体形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并牵引其他主体形成环高校创新集群。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不断发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仍需要在国际比较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基于案例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人工智能有必要把握4个方面:一是走进中心,塑造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二是以专促通,创新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模式;三是引企入研,提升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创新的转化升级;四是人本导向,突出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公共价值。总体来看,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人工智能不仅要面临技术上的挑战,更要面临来自治理的挑战。
【文章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2020,8(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知识生产演化的动力结构及其大学样态
三、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利益相关主体及实践
(一)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合作
(二)大学调控下的教研平衡
(三)产业融入下的深度协作
(四)公众参与下的价值关照
四、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在特征
(一)内在机理:人工智能四螺旋的公益指向
(二)外在特征:环高校创新集群的发展形态
五、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
(一)走进中心:塑造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二)以专促通:创新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模式
(三)引企入研:提升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创新的转化能级
(四)人本导向:突出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公共价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2]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变量——以美国科技政策为中心的考察[J]. 王凤玉,寇文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2)
[3]校企深度融合:中国高校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招”——《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 关汉男,万昆,吴旻瑜.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4]知识生产模式Ⅱ方兴未艾:建设一流大学切勿错失良机[J]. 龚放. 江苏高教. 2018(09)
[5]“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J]. 黄瑶,王铭.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1)
[6]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J]. 黄瑶,马永红,王铭.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6)
[7]大学本质属性探源——基于三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分析[J]. 陈涛. 高等教育研究. 2016(10)
[8]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公共价值问题[J]. 宋雄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15(71)
[9]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匹配规律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为例[J]. 刘克寅,宣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04)
[10]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解读——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崛起的分析[J]. 朱冰莹,董维春. 高教探索. 2013(06)
本文编号:3189093
【文章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2020,8(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知识生产演化的动力结构及其大学样态
三、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利益相关主体及实践
(一)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合作
(二)大学调控下的教研平衡
(三)产业融入下的深度协作
(四)公众参与下的价值关照
四、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在特征
(一)内在机理:人工智能四螺旋的公益指向
(二)外在特征:环高校创新集群的发展形态
五、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
(一)走进中心:塑造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二)以专促通:创新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模式
(三)引企入研:提升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创新的转化能级
(四)人本导向:突出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公共价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2]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变量——以美国科技政策为中心的考察[J]. 王凤玉,寇文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2)
[3]校企深度融合:中国高校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招”——《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 关汉男,万昆,吴旻瑜.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4]知识生产模式Ⅱ方兴未艾:建设一流大学切勿错失良机[J]. 龚放. 江苏高教. 2018(09)
[5]“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J]. 黄瑶,王铭.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1)
[6]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J]. 黄瑶,马永红,王铭.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6)
[7]大学本质属性探源——基于三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分析[J]. 陈涛. 高等教育研究. 2016(10)
[8]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公共价值问题[J]. 宋雄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15(71)
[9]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匹配规律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为例[J]. 刘克寅,宣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04)
[10]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解读——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崛起的分析[J]. 朱冰莹,董维春. 高教探索. 2013(06)
本文编号:3189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18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