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海内十洲记》人物及动物造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09:11
  《海内十洲记》是一本地理博物志怪小说。此书篇幅不长,但书中记载了数种奇珍异兽以及神仙方士,其背后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精神的深刻反映。对于书中人物与动物造型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应时代的艺术文化发展情况,梳理书中人物及动物形象的流传发展变化,对整理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发展脉络也有帮助,对于图像学的研究更有助益。目前,学术界已经对《海内十洲记》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多是在文学或是哲学范围里探讨,还无人特意对书中的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进行研究与绘制。笔者在前人对《海内十洲记》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应时代的绘画特点,对《海内十洲记》中人物和动物的造型进行探讨,并将推测判断的相关形象以仿古壁画的形式进行绘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论、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现状。正论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海内十洲记》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主要是对作者、成书年代、思想等方面进行探讨梳理,以确定绘画作品的风格造型研究所要立足的年代,最后决定作品要参考的年代为汉至魏晋,重点放在汉代。第二章对书中各洲岛的地域方向进行研究,从文献记载入手,结合古代舆图的常用...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内十洲记》背景研究
    第一节 《海内十洲记》成书年代
        一、东方朔与《海内十洲记》
        二、王灵期与《海内十洲记》
        三、内容与《海内十洲记》成书考
    第二节 《海内十洲记》思想倾向
        一、《海内十洲记》的神仙思想
        二、《海内十洲记》的道家思想
    第三节 《海内十洲记》流传版本
第二章 《海内十洲记》地域考辨
    第一节 “十洲”的由来
    第二节 作品中“十洲”的洲岛分布
第三章 汉代绘画的特点研究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一节 汉代绘画的线条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二节 汉代绘画的色彩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三节 汉代绘画的构图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汉代绘画构图中的思想
        二、汉代绘画构图中的透视
第四章 《海内十洲记》人物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一节 神仙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西王母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东王公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瀛洲仙家造型考释与创作
        四、飞仙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二节 凡人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汉武帝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道士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五章 《海内十洲记》动物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一节 鳞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龙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蛇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二节 羽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凤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乌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人鸟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三节 毛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风生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火光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伏虎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四、铁额之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辟邪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天鹿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凿齿造型考释与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内十洲记》版本考述[J]. 张姣婧.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1)
[2]先秦吴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述论[J]. 王卫平,王刚.  东吴学术. 2018(01)
[3]石辟邪的辨识及其源流考析[J]. 贾璞.  文物天地. 2017(07)
[4]汉画“东海太守”与“李少君”[J]. 索德浩.  考古与文物. 2017(01)
[5]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兼释史前东南方拔牙习俗与古“凿齿民”形象之矛盾[J]. 王晖.  文史哲. 2015(04)
[6]郝滩东汉壁画墓升天图考释[J]. 吕智荣.  中原文物. 2014(02)
[7]南阳现存“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新证[J]. 卜友常.  中国美术研究. 2013(04)
[8]商代日神(东、西方神,东、西母)崇拜[J]. 常玉芝.  晋阳学刊. 2010(06)
[9]《海内十洲记》成书新探[J]. 吴从祥.  广西社会科学. 2009(10)
[10]楚美术的色彩取向与色彩观念[J]. 王祖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632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632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