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力量:从艾青到“七月”诗派
发布时间:2025-03-19 04: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七月”诗派是当时社会大变动和社会大灾难的结果,他们的创作直接记录着当年社会的变动和灾难。本文分四部分来写,第一部分阐述了艾青的苦难意识以及他对七月诗派的影响,继而谈到促成苦难意识形成的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实为个人苦难与社会苦难的交融;第二部分写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对待苦难的不同态度以及表达方式;第三部分围绕着诗歌中的苦难意象,着重分析了诗歌中两类不同的苦难意象,以及这些意象与时代背景的联系;第四部分写了艾青与七月诗人在表达苦难主题上受到域外诗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波德莱尔、叶塞宁以及凡尔哈仑对他们的影响。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艾青及其对“七月”诗派的影响
1、艾青的苦难意识
2、艾青对“七月”诗派的影响
3、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的交融
二、苦难的升华
1、创作初期:揭露与控诉
2、落难时期:抗争与突围
3、归来者的歌:沉淀与升华
三、苦难意象分析
1、死亡与饥饿意象
2、伤残意象
四、苦难主题表达的域外影响
1、波德莱尔:忧郁与审丑
2、叶赛宁:大自然之爱
3、凡尔哈仑:城市的忧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36648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艾青及其对“七月”诗派的影响
1、艾青的苦难意识
2、艾青对“七月”诗派的影响
3、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的交融
二、苦难的升华
1、创作初期:揭露与控诉
2、落难时期:抗争与突围
3、归来者的歌:沉淀与升华
三、苦难意象分析
1、死亡与饥饿意象
2、伤残意象
四、苦难主题表达的域外影响
1、波德莱尔:忧郁与审丑
2、叶赛宁:大自然之爱
3、凡尔哈仑:城市的忧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36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403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