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纹理对比度导向的图像自适应压缩感知测量方法

发布时间:2018-02-26 04:22

  本文关键词: 图像压缩感知 自适应测量 纹理对比度 自适应全局重建 出处:《铁道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压缩感知以部分随机变换代替全变换,仍可确保图像的高精度复原,可用于铁路系统中无线监控终端实现低复杂图像编码。传统图像压缩感知以相同的测量率实施分块测量,而由于分块稀疏度不同,常导致重建图像具有块效应,无法确保良好的率失真性能。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图像纹理特征引导图像压缩感知,在感知端实施自适应测量。利用像素八连通区域内的最大梯度度量各像素的纹理变化程度,生成纹理特征图,利用纹理特征图计算各块纹理对比度,并以此为依据自适应设定各块的测量率,以块纹理对比度加权图像重建模型的目的函数,集中优化纹理细节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与由块方差、边缘特征主导的自适应测量方法相比,本文所提算法可确保较好的重建图像主观视觉质量,且率失真性能优于传统压缩感知重建算法。
[Abstract]:Compression perception can replace full transform with partial random transformation, which can ensure high precision restoration of image, and can be used to realize low complex image coding at wireless monitoring terminal in railway system. Traditional image compression perception performs block measurement at the same measurement rat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block sparsity, the reconstructed image often has block effect, which can not guarantee good rate-distortion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to use texture features to guide image compression perception. Using the maximum gradient in the eight connected regions of pixels to measure the texture variation degree of each pixel, the texture feature map is generated, and the texture contrast of each block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texture feature graph. Based on this, the measurement rate of each block is set adaptively, and the object function of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model weighted by block texture contrast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region of texture detai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variance of block, Compared with the edge feature dominated adaptive measurement metho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ensure better subjective visual quality of reconstructed image, and the rate-distor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compression perceptual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01393)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勇严,孙瑜,郭文强;一种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王华;应晶;蒋涛;;基于审查不确定性的预见式软件自适应[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1期

3 高新建;李艳玲;张明强;栾玉环;孙丰荣;姚桂华;;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图像的自适应时空滤波[J];计算机工程;2011年S1期

4 黄河笑,郭俊文;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的若干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1999年11期

5 潘柏松,刘红,冯晓斐;基于功能单元的产品自适应设计系统研究[J];机械;2001年03期

6 谢毓湘,栾悉道,吴玲达,老松杨,朱小俊;一种自适应的镜头探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4年12期

7 朱晓娟;常朝稳;;移动商务的自适应资源调用动态平衡策略[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06期

8 刘晶;;自适应聚类在相关反馈检索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11期

9 高超;杜景林;杨乐;;自适应心跳机制在气象作业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9年12期

10 刘伟;李宇;;分布式空频码自适应联合编译码方案性能研究[J];电视技术;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蓬;宋明玉;张林芳;王新远;;广义自适应相干累积算法改进及其在线谱增强中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2 陈博;方滨兴;云晓春;;一种自适应的蠕虫检测和遏制方法的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李国;张心珂;杨国庆;高庆吉;;一种自适应的运动目标实时跟踪算法[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杨寒光;;电子地图中的自适应注记[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孟宏;刘玉;;基于复调制的自适应细化谱算法[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6 唐文彬;郝重阳;;目标成像识别的自适应融合系统和方法[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贾棋;于玉龙;郭禾;李豪杰;;基于自适应模板的快速人脸检测[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poster】[C];2011年

8 覃雄派;曹巍;王珊;;数据库锁资源的自适应管理[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9 梁韵基;周兴社;於志文;;面向老年人的自适应提醒服务系统[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洪榛;俞立;张贵军;;一种基于N阶最短近邻自适应确定聚类数量的方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蓉芳;基于协同进化优化和图像先验的分块自适应压缩感知[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梁凌宇;人脸图像的自适应美化与渲染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朱磊;基于自适应邻域概念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杨洋;三维人体动作分析及其在智能舞蹈教学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江泽涛;从序列图象重建三维物体形状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洪宇;基于语义结构和时序特征的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志远;自适应范数约束图像正则化重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威;射频一体式EAS抗干扰研究与设计[D];郑州大学;2015年

3 费强;多功能自适应伪装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帅;基于自适应重启的压缩感知算法[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金荣;种子流视觉检测系统自适应标定的软件研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侯宾;基于强化学习的环境光下自适应识别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7 范夏彬;视觉诱发电位P_(100)的提取与分类识别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任建新;匹配相似搜索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9 唐健常;智慧商圈中基于排序学习的个性化推荐自适应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王剑宇;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系统的设计实现[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3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53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6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