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目标识别的紧凑型仿生复眼光学系统设计
本文选题:仿生复眼 + 目标识别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6期
【摘要】:大孔径仿生复眼光学系统兼顾了凝视大视场的同时,克服了生物复眼孔径小、视距短的缺陷。通过对仿生复眼视场拼接方法的分析,研究了实际阵列周期与理论计算周期数的关系,并提出了降低子眼系统密度的填补子眼法。通过研究球面固定本体设计中的几何关系,建立了本体径向半径d与曲率半径R的数学关系,提出了球面固定本体的设计方法,完善了之前提出的仿生复眼视场拼接理论。通过实际的装调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方法可提高仿生复眼系统的集成性,减小系统尺寸,推动了仿生复眼光学系统的实际应用。
[Abstract]:Large aperture bionic compound eye optical system not only gazes at large field of view, but also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biological compound eye with small aperture and short visual dist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view splicing method of bionic compound ey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ual array period and the number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periods is studied, and the filling sub-eye method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the sub-eye system. By studying the geometric relations in the design of spherical fixed body,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al radius d and curvature radius R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spherical fixed body is proposed, which improves the theory of bionic compound eye field splic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esign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actual installation experimen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bionic compound eye system, reduce the system size, and promo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ionic compound eye optical system.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0101JC032)
【分类号】:Q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纯;王克逸;曹兆楼;马孟超;;曲面复眼中对数型锥透镜成像特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04期
2 付跃刚;赵宇;刘智颖;董正超;;基于视场拼接方法的仿生复眼光学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5年02期
3 郝永平;赵龙飞;张嘉易;;非球面变焦距曲面复眼的优化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01期
4 王晶;崔恩坤;;大视场曲面复眼光学系统设计[J];中国光学;2014年06期
5 高天元;董正超;赵宇;刘智颖;;视场拼接复眼成像系统结构及装调方法[J];光子学报;2014年11期
6 巩宪伟;鱼卫星;张红鑫;卢振武;孙强;沈宏海;;仿生复眼成像系统设计与制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3年01期
7 徐琰;颜树华;周春雷;张军;;昆虫复眼的仿生研究进展[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8 张红鑫;卢振武;王瑞庭;李凤有;刘华;孙强;;曲面复眼成像系统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跃刚;赵宇;刘智颖;张凯;朱启凡;李亚红;;用于目标识别的紧凑型仿生复眼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6期
2 曹昌智;刘悠嵘;郑继红;;高世代平板显示光刻机照明系统中梯形视场的设计与仿真[J];光学仪器;2017年03期
3 燕飞;;一种仿生复眼系统的图像拼接算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7年05期
4 肖啸;许德富;黄凯;邓迟;;基于相位梯度表面的人工复眼设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5 牛萍娟;朱文睿;于莉媛;吴英蕾;郭高攀;马楠;;基于复眼透镜LED蓝绿光黄疸光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年04期
6 郝永平;李伦;于军波;;非球面复眼设计及其制备工艺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6年06期
7 雷卫宁;郭云芝;高挺挺;;基于仿生复眼的大视场探测系统结构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6年03期
8 田霏;刘现磊;张效栋;房丰洲;;微透镜阵列加工误差对光学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6年02期
9 郝永平;李伦;;仿生复眼结构设计及其成像系统研究新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5年12期
10 裘溯;倪宇;金伟其;郭宏;刘志刚;米凤文;;基于微端面光纤面板的多孔径视场重叠复眼的视场模型[J];光学精密工程;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星;惠守文;丁亚林;;国外航空光学测绘装备发展及关键技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05期
2 邢强;戴振东;王浩;;仿复眼的动目标位置快速估计算法[J];光子学报;2014年06期
3 申文强;周冠华;徐武健;;基于FPGA大气偏振光仿生传感器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4年02期
4 史立芳;曹阿秀;刘艳;叶玉堂;邓启凌;郑美玲;杜春雷;;大视场人工复眼结构设计方法与实验[J];光电工程;2013年07期
5 邢强;戴振东;王浩;;仿复眼视觉系统的研究进展[J];光学仪器;2013年03期
6 巩宪伟;鱼卫星;张红鑫;卢振武;孙强;沈宏海;;仿生复眼成像系统设计与制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3年01期
7 郭方;王克逸;吴青林;;多通道大视场目标定位仪的研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1期
8 李宏壮;张振铎;刘欣悦;赵勇志;李洪文;王建立;;一款宽光谱鱼眼镜头的设计[J];光子学报;2012年11期
9 杜俊峰;张孟伟;张晓明;;光电经纬仪测角精度分析[J];应用光学;2012年03期
10 郭方;王克逸;闫佩正;吴青林;;用于大视场目标定位的复眼系统标定[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保义;K脉冲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姬光荣,王鹏,吕洪涛,胡满田;基于不变性矩的3D目标识别[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周志强;汪渤;杨杰;吕冀;;基于局部尺度不变特征的快速目标识别[J];光学技术;2008年05期
4 罗杨洁;吕朝凤;朱俊;;基于多角度偏振差值曲线的目标识别初探[J];光学技术;2011年03期
5 杨杰,陆正刚,郭英凯;基于数据融合和多重智能模型的目标识别和跟踪[J];高技术通讯;1999年04期
6 王学军,史习智,林良骥,张明之;水下目标识别和数据融合[J];声学学报;1999年05期
7 任德昊;;基于波谱的目标识别模型[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8 刘兴章;王建文;;四阶谱在水中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9 陈怀新,南建设;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特征融合的目标识别[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鞠熠昊;;一种基于乘性规则和支持向量域的水中目标识别分类器探讨[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钟秋海;;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建立海上目标识别的数学模型[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郑援;胡成军;;基于数据融合的鱼雷目标识别[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夕海;赵克;慕晓冬;刘代志;;目标识别中的特征相空间吸引子分析[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4 冯杰;盖强;古军峰;;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海上目标识别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赵克;刘代志;慕晓东;苏娟;;目标识别的特征量约束[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6 李正东;陈兴无;宋琛;何武良;;多传感器的目标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7 郭相科;刘进忙;曹学斌;张玉鹏;;子类独立分量分析在声目标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8 张翠;高广春;赵胜颖;;基于时间融合算法的近程目标识别[A];2011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俞鸿波;赵荣椿;;三维空间目标识别概述[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一届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曹健;陈红倩;毛典辉;李海生;蔡强;;基于局部特征的图像目标识别问题综述[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分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莫衍崴 特约记者刘谦;上士白光斌:电话传音排故障[N];战士报;2012年
2 陈德潮邋本报特约通讯员 曹金平 刘剑;为潜艇铸“魂”[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永生;射频隐身雷达信号设计与目标识别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崔宗勇;合成孔径雷达目标识别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丁军;基于稀疏理论的SAR图像目标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韩静;基于仿生视觉模型和复杂信息学习的多光谱夜视目标识别技术[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 黄璇;多源引导信息融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宁宣杰;基于空防雷达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14年
7 杨松岩;高频波段雷达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学峰;雷达高分辨距离像目标识别与拒判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西平;塔机超声安全预警目标识别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舒锐;卫星目标识别与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俊峰;基于模型的任意视点下三维目标识别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李建;毫米波辐射计目标识别性能测试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晨;红外/毫米波复合信号处理方法及电路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玉君;基于远红外热像仪的地面机动目标识别[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国伟;基于高分辨距离像的舰船目标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周伟峰;基于神经网络的单目机器人目标识别定位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7 谭敏洁;基于压缩感知的雷达一维距离像目标识别[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翔;基于局部神经反应的目标识别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巍;基于非均匀采样图像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田兵兵;基于核函数的SAR图像目标识别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59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95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