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分割和变形的三维试衣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体分割和变形的三维试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尤其是服装这类高需求的商品,但用户在网购服装时仍不能得到充分体验,因此三维虚拟试穿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本文通过自动分割算法得到用户的人体参数,然后将标准人体模型按照这些参数变形,生成特定的人体模型,最后通过包围盒匹配和同步变形实现服装模型和特定人体的匹配与试衣。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标准人体模型和扫描人体模型的自动分割。引入弯曲度这一参数,通过网格顶点的弯曲度值定义特征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边的自动分割算法,有效避免了区域增长等算法的过分割问题。(2)标准人体模型的变形。为了实现人体参数的控制,将变形分为围度变形和高度变形。围度变形以腰围线作为约束源,采用约束变形来实现腰围线的长度控制。高度变形则采用自由变形算法,将各部位的包围盒作为自由变形的控制立方体,通过控制这个立方体的长度来控制高度参数。(3)变形人体的服装匹配。提出一种基于包围盒的服装匹配方法,通过人体模型的部位包围盒得到服装模型对应的待分割点集,并通过这些点集到人体模型分割点集的距离关系剔除冗余点,最终得到服装模型的变形区域映射,实现服装和人体的匹配及同步变形。利用上述方法构建出的试衣系统简便快捷,同时兼顾直观,并且不需要对不同用户重建服装模型,大大缩短了服装匹配的时间,在应用中更加快速实用。
【关键词】:三维试衣系统 自动分割算法 约束变形 自由变形 服装匹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9
- 1.3 本文的工作9-12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9-10
- 1.3.2 论文的主要架构10-12
- 第二章 基于特征边的人体模型自动分割12-22
- 2.1 网格分割算法12-13
- 2.2 弯曲度13-14
- 2.3 基于弯曲度和特征边的人体分割算法14-19
- 2.3.1 特征边14-15
- 2.3.2 特征线15-17
- 2.3.3 特征线封闭17-19
- 2.4 分割效果19-20
- 2.5 人体包围盒创建和人体尺寸测量20-21
- 2.6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标准人体模型的变形算法22-32
- 3.1 网格变形算法22
- 3.2 标准人体模型的变形22-28
- 3.2.1 围度变形23-25
- 3.2.2 高度变形25-28
- 3.3 参数控制28-29
- 3.3.1 围度变形的参数控制28-29
- 3.3.2 高度变形的参数控制29
- 3.4 变形结果29-30
- 3.5 本章小结30-32
- 第四章 变形人体的服装匹配32-39
- 4.1 变形区域映射32-35
- 4.1.1 包围盒匹配32-34
- 4.1.2 冗余点剔除34-35
- 4.2 变形人体的服装匹配35-38
- 4.3 本章小结38-39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39-41
- 5.1 研究工作总结39-40
- 5.2 研究工作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红;林大全;;中国成人仿真人体模型的参数研究[J];机械;2009年07期
2 刘晴;韩会龙;;3D网络试衣系统中快速建立人体模型的方法[J];电子世界;2013年10期
3 徐清振,罗笑南,曾龙,李毅,王若梅;功能性三维服装CAD中的数值人体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黎静,袁修干,李银霞,贾鑫,王永庆,郭文瑾;基于2003年标准数据的中国飞行员人体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04期
5 石俊飞;陈鑫;李通;;动感3D形象仿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12期
6 Beth Stackpole;;数字人体模型的力量[J];工业设计;2008年08期
7 耿玉磊;陆国栋;邓卫燕;王进;王媚;;面向服装CAD的多因素驱动人体模型变形技术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年11期
8 吴伟和;郝爱民;赵永涛;;姿态无关的人体模型朝向判定[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年12期
9 窦维苹,张林昌;暴露于手机下45°人体模型内外场和能量分布的研究[J];微波学报;2000年03期
10 王黎静,袁修干;飞机座舱航向操纵脚蹬的操纵仿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大全;王远库;王鹏;;发展仿真人体模型技术,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仿真人体模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李德坚;闫秀华;;双刚体“晚旋”人体模型的设计制作与初步实验[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3 闾坚强;;带主动发力的多质量弹簧人体模型及其弹跳的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李月凤;王晨光;高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2D人体模型座椅仿真设计实现[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鹏;周前祥;;数字人体模型的工作空间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红军;张炜;张红梅;;虚拟人体模型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侯莉莉;杨子田;张文斌;;关于个性化三维人台模型的建立[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钱凯;于伟东;;人体缩放模型[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燕;首个数字儿童人体模型正在研发[N];中国质量报;2011年
2 记者 钱铮;日本开发出会“喊疼”的人体模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雁;来自伦敦的低碳“桃花源”[N];法制日报;2010年
4 编译 子非;欧洲套娃探测太空[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孙志超 编译;3D印刷:印刷业的新思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殿勇;基于人体模型构建的无标识运动捕捉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黄新;个性化人体模型与肢体协同运动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郁佳荣;基于物理的实时人体皮肤变形[D];浙江大学;2007年
4 胡芝兰;静态图像中基于MF-OAR人体模型的上半身姿势估计[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博;基于人体基本信息的虚拟人实时生成[D];浙江大学;2015年
2 危傲;面向无线体域网的数字化3D人体模型及其简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丁猛;基于人体分割和变形的三维试衣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4 梁安慧;变姿态人体模型的电磁剂量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艳淑;基于人机工程学评价与仿真的人体模型建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董雪峰;网络环境下试衣人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7 高从;虚拟人体模型的重构及动画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申鹏洋;基于3D人体模型的单目图像运动姿势识别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柳;基于扫描数据的个性化动态数字人体模型生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邵云;基于通用软件的人体模型构建方法探讨[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体分割和变形的三维试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8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