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与贝叶斯层次模型支持下的滇西北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2-01-01 09:07
泥石流是爆发最频繁的地质灾害之一,广泛发育在山区、火山、半干旱和次极地地区。滇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强烈,地形陡峭,地貌破碎,植被覆盖率低,这些为孕育泥石流灾害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使滇西北地区成为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泥石流灾害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与其灾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重建,不如从源头遏制。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是减缓泥石流灾害风险的首要任务,进行泥石流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对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而言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本文以滇西北为研究区,主要阐述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子选取,基于全因子logistic回归模型、区域特色logistic回归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对滇西北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泥石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本文以滇西北泥石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探测器初步探索了滇西北泥石流的空间分异性,并揭示了12个初选评价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程度,并选取了对滇西北泥石流影响最大的前五个指标因子。在滇西北区域,对泥石流点分布影响最大的前五名影响因子依次为“日最大降雨量”、“河流密度”、“距...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流程图
第三章控制因子初选及数据处理17图3.1云南省泥石流分布与滇西北泥石流分布情况图Fig.3.1Mapofdebrisflowdistributioninyunnanprovinceandnorthwestyunnan3.3地形因子3.3.1高程3.3.1.1选取原因高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泥石流灾害的分布,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诱因之一。高山地区普遍存在陡坡上松散沉积物的堆积的风险,这些沉积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潜在的物料来源。高程的变化带来了丰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高程其气候、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度等都随着高程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但地势各有不同,也影响着泥石流的分布情况。从图3.2可以看出,泥石流灾害较少发生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主要发生在高程为1000-3000m的区域,泥石流与高程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海拔高的区域大多泥料积累量较少,基岩坚固不易被腐蚀,且坡度较陡峭不益于沉积物堆积,因此高海拔区域泥石流发生的次数较少;滇西北低海拔区域大多在沟谷、坝区,这些区域地势平坦,不能为泥石流的生成提供足够的势能;而中海拔区域,大多位于中山峡谷区,地形起伏大,势能充足,且有丰富的物料来源,人类活动频繁,破坏了稳定的岩石基底层,导致泥石流活动也较为频繁。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表3.1泥石流发生次数与高程的关系Tab.3.1Relationshipbetweenoccurrencefrequencyandelevationofdebrisflow3.3.1.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高精度DEM数据为保密数据,本文所使用DEM数据于地理空间云网站免费获取,精度为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投影坐标为GCSWGS1984。利用GIS软件对原始DEM数据做了投影变换以便与其它数据保持坐标系统一致,减小坐标不统一带来的误差;根据研究区范围,裁剪出所需的DEM数据。云南省高程与滇西北高程分布情况如图3.2所示。图3.2滇西北高程分布图Fig.3.2Elevationmapofnorthwestyunn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两种方法的攀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J]. 徐艳琴,白淑英,徐永明.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2]降雨渗流及泥石流启动研究综述[J]. 郭元军,吕映霞. 城市地理. 2017(18)
[3]地貌学在泥石流研究中的应用与理论初探[J]. 赵岩,孟兴民,郑娇玉,庆丰. 灾害学. 2017(01)
[4]基于GIS的云南省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 魏康洪,陈晓平,殷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5]基于Logistic回归的降雨诱发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及预报模型建立——以安徽歙县为例[J]. 黄健敏,赵国红,廖芸婧,何朝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03)
[6]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研究[J]. 常刚,庞伟军,杨昊天,苟海瑞,王瑜鑫. 甘肃科技. 2016(10)
[7]降雨量贝叶斯分类器的泥石流预测研究[J]. 张建伟,雷霖,陈二阳,赵永鑫.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8]基于GIS与Logistic模型的公路泥石流易发性分析[J]. 邹强,王青,刘延国.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9]基于CF法的震后泥石流频发区灾害主控因子研究[J]. 王钧,欧国强,杨顺,季宪军,陆桂红.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3(S1)
[10]层次分析法在炉霍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付奇,何政伟,薛东剑. 地理空间信息. 2012(06)
博士论文
[1]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D]. 梁万杰.南京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1:5万地质灾害填图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的评价与区划[D]. 熊倩莹.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分析的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预报模型研究[D]. 虞文娟.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泥石流暴发频率与其形成区岩性的相关性研究[D]. 鲁科.成都理工大学 2010
[4]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韩金华.兰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62058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流程图
第三章控制因子初选及数据处理17图3.1云南省泥石流分布与滇西北泥石流分布情况图Fig.3.1Mapofdebrisflowdistributioninyunnanprovinceandnorthwestyunnan3.3地形因子3.3.1高程3.3.1.1选取原因高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泥石流灾害的分布,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诱因之一。高山地区普遍存在陡坡上松散沉积物的堆积的风险,这些沉积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潜在的物料来源。高程的变化带来了丰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高程其气候、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度等都随着高程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但地势各有不同,也影响着泥石流的分布情况。从图3.2可以看出,泥石流灾害较少发生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主要发生在高程为1000-3000m的区域,泥石流与高程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海拔高的区域大多泥料积累量较少,基岩坚固不易被腐蚀,且坡度较陡峭不益于沉积物堆积,因此高海拔区域泥石流发生的次数较少;滇西北低海拔区域大多在沟谷、坝区,这些区域地势平坦,不能为泥石流的生成提供足够的势能;而中海拔区域,大多位于中山峡谷区,地形起伏大,势能充足,且有丰富的物料来源,人类活动频繁,破坏了稳定的岩石基底层,导致泥石流活动也较为频繁。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表3.1泥石流发生次数与高程的关系Tab.3.1Relationshipbetweenoccurrencefrequencyandelevationofdebrisflow3.3.1.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高精度DEM数据为保密数据,本文所使用DEM数据于地理空间云网站免费获取,精度为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投影坐标为GCSWGS1984。利用GIS软件对原始DEM数据做了投影变换以便与其它数据保持坐标系统一致,减小坐标不统一带来的误差;根据研究区范围,裁剪出所需的DEM数据。云南省高程与滇西北高程分布情况如图3.2所示。图3.2滇西北高程分布图Fig.3.2Elevationmapofnorthwestyunn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两种方法的攀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J]. 徐艳琴,白淑英,徐永明.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2]降雨渗流及泥石流启动研究综述[J]. 郭元军,吕映霞. 城市地理. 2017(18)
[3]地貌学在泥石流研究中的应用与理论初探[J]. 赵岩,孟兴民,郑娇玉,庆丰. 灾害学. 2017(01)
[4]基于GIS的云南省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 魏康洪,陈晓平,殷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5]基于Logistic回归的降雨诱发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及预报模型建立——以安徽歙县为例[J]. 黄健敏,赵国红,廖芸婧,何朝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03)
[6]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研究[J]. 常刚,庞伟军,杨昊天,苟海瑞,王瑜鑫. 甘肃科技. 2016(10)
[7]降雨量贝叶斯分类器的泥石流预测研究[J]. 张建伟,雷霖,陈二阳,赵永鑫.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8]基于GIS与Logistic模型的公路泥石流易发性分析[J]. 邹强,王青,刘延国.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9]基于CF法的震后泥石流频发区灾害主控因子研究[J]. 王钧,欧国强,杨顺,季宪军,陆桂红.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3(S1)
[10]层次分析法在炉霍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付奇,何政伟,薛东剑. 地理空间信息. 2012(06)
博士论文
[1]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D]. 梁万杰.南京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1:5万地质灾害填图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的评价与区划[D]. 熊倩莹.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分析的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预报模型研究[D]. 虞文娟.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泥石流暴发频率与其形成区岩性的相关性研究[D]. 鲁科.成都理工大学 2010
[4]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韩金华.兰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6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56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