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新型叠合楼板的叠合面连锁咬合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8:00

  本文关键词:新型叠合楼板的叠合面连锁咬合效应分析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叠合板 破坏模式 滞回曲线 承载能力


【摘要】:针对组合楼板的主要破坏模式——纵向剪切破坏,本文发现在一种新型叠合楼板中存在的连锁咬合效应,以之作为一种新的叠合面水平抗剪机制,并阐述了其作用机理.通过进行6块3类不同形式预制底板叠合成的叠合楼板的单向拟静力试验,从极限承载力、滞回曲线、自复位性能等方面总结、对比了这3种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验证了这种水平抗剪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叠合板,本文提出的这种新型叠合板中存在的连锁咬合效应减少了叠合面的损伤累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叠合板的变形恢复性能,提高此类叠合楼板叠合层与预制底板的协同受力性能,保证叠合试件充分发挥其极限承载能力.
[Abstract]:Aiming at the main failure mode of composite floor-longitudinal shear failure, this paper finds the interlocking bite effect in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floor, which is regarded as a new horizontal shear mechanism of composite floor. Through the unidirectional quasi-static test of 6 different types of prefabricated floor composite composit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hysteretic curve and self-reset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floor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hysteretic curve, self-reset performance and so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rizontal shear mechanism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overal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three laminated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minated plates. In this paper, the interlocking bite effect in this new type of laminated plate can reduce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the composite plane and enhance the deformation recovery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plat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ynergistic mechanic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superimposed floor and the prefabricated floor is improved to ensure that the superimposed specimen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79)
【分类号】:TU375.2
【正文快照】: 组合楼板抗剪连接件的有效性是保证不同组合(叠合)层面间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传统叠合楼板在实际设计中存在叠合面是否配有抗剪钢筋两种情况.不配置抗剪钢筋的叠合面对预制底板表面的具体做法和粗糙度有一定的要求,在预制底板实际制作时施工困难且难以量化保证,在施工处理不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方伯;黄海林;陈伟;周绪红;;叠合板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带肋薄板的刚度试验研究与计算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垂军,吴方伯,祝明桥;U形预制截面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正截面抗裂验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刘训良;;工程加固改造中的组合结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3 刘文春;高荣誉;赵梅;;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数值研究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赵梅;高荣誉;刘文春;;预应力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高荣誉;李卫卫;;钢筋混凝土叠合梁裂缝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卫卫;潘正华;高荣誉;;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短期挠度的数值模拟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郭纯,吴方伯;方形PK柱预制部分的抗裂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钟海辉,王技;有限元法在桥面铺装受力分析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卜乐奇;高效预应力叠合框架柱受力变形特征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李佳升,沈长春,欧阳国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季超;王蕴;刘晓东;邱剑辉;;叠合结构梁板试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2 孙哲哲;李明;赵唯坚;刘勇;;国内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研究进展[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3 秦亮;张季超;王蕴;刘晓东;;适于建筑工业化的装配式结构体系[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丁永君;吴学辉;杜剑;;单向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梁秀新;;如何控制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叠合建筑施工质量[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继光;二次受力叠合式钢筋混凝土圆截面柱受压性能分析及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平先;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抗冻和抗渗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伯昕;简支转连续体系自应力法加固旧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谷岩;纤维石膏速成板—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5 胡铁明;简支变连续法加固混凝土梁桥疲劳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郝宪武;装配式箱梁桥整体化层作用机理及其设计加固方法[D];长安大学;2012年

7 张敬书;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玲;新管幕肋梁结构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陈占锋;地下结构混凝土倒T形叠合板楼盖双向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3 张家齐;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足尺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阳;叠合空心板的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5 高健;采用不同防水粘结层的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受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勇;带竖向结合面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赵艳;大悬壁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分析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袁浩;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卜乐奇;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马远荣;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预应力叠合梁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建伟,鲍鹏,徐书耀;新型叠合板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廖莎,马远荣;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预应力叠合梁受弯性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侯建国,贺采旭;高强刻痕钢丝预应力连续叠合板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1994年10期

4 刘翠兰,祁学仁,吴瑾,李亚娥;部分预应力陶粒砼叠合板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04期

5 徐天爽,徐有邻;双向叠合板拼缝传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3年06期

6 李建成;计算变截面梁变形的通用方程[J];力学与实践;1988年01期

7 李银山,杨维阳;变惯矩梁变形的函数解[J];力学与实践;1992年02期

8 徐吉恩,骆艳斌,贺采旭;钢纤维混凝土预应力连续叠合板变形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2000年01期

9 朱先奎;变截面梁弯曲挠度的通用公式及其应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10 周绪红;张微伟;吴方伯;李定乾;;预应力混凝土四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的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德良;刘伟庆;倪庚东;;木材-钢夹板螺栓连接的承载能力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2009年03期

2 翁晓红;刘伟庆;杨会峰;徐德良;;木材-钢填板螺栓连接的承载能力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2008年04期

3 刘越;混凝土材料承载能力及破坏模式的细观分析模型[J];中国铁道科学;2000年01期

4 王志杰;;钢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破坏模式及承载能力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5 徐有邻,李晓明;关于我国住宅楼盖结构形式的讨论[J];建筑结构;2001年04期

6 孙利辉;李宁;;关于我国住宅楼盖结构形式的讨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7期

7 蒋青青,王新民,刘汉朝,黄赛超;混凝土倒“T”形叠合板承载力的计算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朱茂存,陈忠汉;一种新型的住宅楼板——大跨夹芯叠合板[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12期

9 刘汉朝,蒋青青;倒“T”形叠合简支板的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刘文,朱兴月;板式桥梁中单板受力现象的危害及防治[J];山东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华林;陈浩然;;点阵夹层承力筒结构承载能力预测分析[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斌;高春彦;;带填充墙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兵;王强;陈鑫;;钢筋混凝土高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滞回模型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4 郑锡涛;谢鸣九;柴亚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单耳接头破坏模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郑锡涛;谢鸣九;柴亚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单耳接头破坏模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卢孝哲;张耀春;徐超;;设肋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莹;陈以一;;钢支撑滞回曲线计算机模拟[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周德培;屠树根;;岩土材料动力特性及其参数确定[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9 王晓谋;徐守国;;斜坡上的地基承载力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丁访强;杨根兰;贺太红;吕庆;;四川省南江县石坝子危岩带破坏模式及成因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汀;多措并举提高城市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郑伟 记者 刘颖;做足环境功夫引来众多项目[N];天津日报;2007年

3 记者 袁超群;全省高速路货车计重收费[N];西安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杨赛凤;黄梅城区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N];黄冈日报;2010年

5 宋爱东;河北铁通“软硬兼施”构建优质网络[N];人民邮电;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娟娟;着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N];渭南日报;2008年

7 浙江省政协 张正煜;地下空间提高城市承载能力[N];江淮时报;2010年

8 记者 赵彦明 通讯员 颜志飞 凌旭昌;宾阳特色工业着眼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牛建宏;要重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西平;首府在“拉开”“拓展”中“长高长大”[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敬书;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张格明;预应力内置灌浆方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本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匡立新;基于土拱作用的土钉支护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徐旭东;张力节点的承载力和疲劳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松辉;碳纤维布加固桥梁的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王宇航;PIII&D表面复合强化层的耐磨损性能和膜层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冉红东;钢交错桁架结构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珊珊;挤扩支盘桩在上拔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2 郭琦;钢筋混凝土梁承载能力的动力试验法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3 徐杰年;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弹塑性静力仿真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宋全香;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郭绪元;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弹塑性应力和承载能力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赵克烈;岩质高边坡施工期监测及其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石飞停;基于荷载实验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检测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章建招;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9 韩旭;圆钢管空间KT型相贯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10 王婷;钢纤维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06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06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