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群加固土坡稳定性分析
本文选题:微型桩群 + 边坡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微型桩是一种边坡快速加固技术,多大面积成群布置。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研究了微型桩群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对微型桩群加固均质土坡和含软弱夹层土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型桩群加固均质土坡的破坏模式与其布设位置关系密切,采用传统非耦合方法假定滑动面位置不变进行微型桩群的工程设计值得商榷;对于均质土坡,微型桩群锚固深度较小时,桩身变形以刚性旋转为主,随着锚固深度的增加,微型桩群的变形由刚性倾斜转化为柔性弯曲变形,对于含软弱夹层边坡,微型桩群的变形主要是弯曲变形;微型桩群最优锚固长度约为滑面以上自由段长度的1.5~2.0倍。削剪作用能够改善微型桩群受力并降低成本;对于均质土坡,当削剪长度小于自由段长度1/4时,不会降低加固边坡的安全系数,对于含软弱夹层边坡,最大削剪长度约为自由段长度的1/2;实际工程中对于可削剪的微型桩部分,无需设计加筋体,仅将钻孔回填压实即可,能够在确保加固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
[Abstract]:Micro pile is a kind of quick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for slope. Based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technique,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slope strengthened by the micro-pile group is studie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homogeneous soil slope strengthened by the micro-pile group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oil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 of homogeneous soil slope strengthened by micro-pile group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of the soil slope, and the traditional non-coupling method is used to assume that the sliding plane position is invariable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micro-pile group. With the increase of anchoring depth, the deformation of micro-pile group is changed from rigid tilt to flexible bending deformation, and for the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i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pile body is mainly rigid rotation when the anchoring depth is small,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micro-pile group changes from rigid inclination to flexible bending deform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anchor depth. The deformation of micro-pile group is mainly flexural deformation, and the optimal anchoring length of micro-pile group is about 1.5 or 2.0 times of the length of free section above the sliding surface. For homogeneous soil slope, when the shearing length is less than 1 / 4 of the free section length,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reinforced slope will not be reduced, but for the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ion, the shear action can improve the force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he pile group. The maximum shearing length is about 1 / 2 of the length of the free section. In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reinforcement body is not needed to be designed for the shearing micro-pile, and the drilling hole can be compacted only, which can ensure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and reduce the cost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09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1QZ05)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君;周德培;江南;杨涛;;微型桩体系加固顺层岩质边坡的内力计算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朱本珍;孙书伟;郑静;;微型桩群加固堆积层滑坡原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3 胡毅夫;王庭勇;马莉;;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抗滑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4 丁光文,王新;微型桩复合结构在滑坡整治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04年01期
5 刘凯;刘小丽;苏媛媛;;微型抗滑桩的应用发展研究现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6 陈正;梅岭;梅国雄;;柔性微型桩水平承载力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广;唐红梅;;注浆微型桩群在危岩治理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2 罗卫华;唐承铁;付强;胡毅夫;;门型微型抗滑桩的前、后桩体受力不均衡系数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3 闫金凯;门玉明;;基于模型试验的滑坡防治微型桩设计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4 唐咸远;李用鹏;;膨胀土地基失稳引起路堤滑坡的综合处治技术[J];公路;2011年12期
5 罗昌宏;张亮贞;;微型抗滑桩在单斜构造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4期
6 唐咸远;贾松林;李用鹏;;钢管群桩处治膨胀土地基引起的路堤滑坡[J];中外公路;2011年05期
7 彭富强;袁航;易金华;;树根桩在隧道进出口松散堆积体加固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12年03期
8 李夕兵,刘广,邓建;预应力锚索和微型桩联合处理深基坑失稳事故[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6期
9 冯君;何益;;微型抗滑桩在水平荷载作用的性能研究现状[J];工业建筑;2011年S1期
10 辛建平;郑颖人;唐晓松;覃小华;孙露;;三排微型桩内力分布的数值模拟[J];重庆建筑;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户巧梅;龚雯;张会明;;空间刚架微型桩体系加固边坡的内力初步探讨[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丹丹;刘小丽;黄敏;李白;;微型群桩加固岩石滑坡受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宝龙;胡厚田;姚勇;;钢管压力注浆型抗滑挡墙治理滑坡工程实践[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4 刘凯;刘小丽;苏媛媛;;微型抗滑桩的应用发展研究现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书伟;微型桩结构加固边坡受力机制和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朱宝龙;类软土滑坡工程特性及钢管压力注浆型抗滑挡墙的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刘静;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抗滑桩的计算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闫金凯;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吴红刚;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何晖;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9 向波;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媛媛;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加固土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益锋;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受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猛;高烈度区加固路堑边坡的微型桩合理结构型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孙立娟;基于p-y曲线的微型桩计算理论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世东;注浆与钢管微型桩组合加固滑坡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正杰;微型桩桩基托梁挡土墙设计理论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首智;微型组合抗滑桩工作机理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罗萍;土岩结合地层上微型钢管桩—锚杆联合支护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单颖涛;水泥土桩内设置微型钢管桩的支护型式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涛,张友葩,吴顺川;土质边坡抗滑桩机理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姜春林;吴顺川;吴承霞;金爱兵;张友葩;;复活古滑坡治理及微型抗滑桩承载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黄晓华;公路边坡病害治理的轻型支挡结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何小宏,罗志强;公路边坡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吕凡任,陈云敏,梅英宝;小桩研究现状和展望[J];工业建筑;2003年04期
6 邹越强,,李彬;树根桩防治滑坡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7 葛燕锋;王志伟;;微型钢管桩复合土钉支护工作性能现场测试研究[J];建筑科学;2008年01期
8 郝卫国;树根桩配合土钉墙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06期
9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年03期
10 沈龙运;余云燕;;独立微型桩加固边坡的内力计算[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荣峰;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2 孙厚超;微型组合桩结构抗滑机理分析及设计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杨汉臣;微型钢管桩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及其机理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峰,喻军华,张林峰,廖作才,付超,金伟良;某公路高边坡现场监测与分析[J];东北公路;2003年02期
2 罗乔;公路边坡滑坡监测与防治研究[J];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3 游金梅;陈广利;;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某边坡综合治理[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2期
4 李峰;朱鹏;;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危险性评价[J];山东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5 梁爱学;李统益;魏帮庆;高捍忠;王欢;;浅述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6期
6 李峰;;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危险性评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2期
7 程东幸;刘大安;;中国典型重大边坡工程稳定性与安全评价现状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2期
8 苏永华;赵明华;李志勇;卓小君;;基于虚拟试验的边坡失稳概率分析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6期
9 ;边坡工程——设计·监测·坚定与加固[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10 陈明瑞;郭焕龙;;山东某体育学校边坡失稳机理分析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8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万军;陈志新;邢娇秀;张俊;;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2 谢强;蒋爵光;钱惠国;;广大线红层边坡风化剥蚀中温度作用的数值分析[A];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张四维;;边坡工程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潘晓东;丁伯阳;彭卫兵;;高速公路高边坡数据库及防护决策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何满潮;姚爱军;姚磊华;;边坡体内地下水排水模式与边坡稳态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栾茂田;年廷凯;赵少飞;;土工建筑物与边坡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刘建军;裴桂红;薛强;;边坡排水效果的有限元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柴贺军;唐胜传;李海平;;公路边坡三维可视化建模系统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灰色关联计算实用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恭先;马惠民;凤懋润;王园;;中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水文队担纲 张定章 黄慧琴;浙江首个公路边坡检测项目完工[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张定章 黄慧琴;浙江首批公路边坡检测项目圆满完工[N];中国矿业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远;种下“生态袋”,收获“绿表情”[N];南京日报;2008年
4 申新山;柔性生态边坡工程系统(上)[N];中国花卉报;2009年
5 申新山;柔性生态边坡工程系统(下)[N];中国花卉报;2009年
6 张桐 段立媛;北京:生态袋“锁”土渗水固边坡[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记者 罗雪燕;今年将投8亿多元治理隐患点及边坡[N];深圳特区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沈勇;一味追求暴利的经营不会长久[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袁会畅邋本报记者 柴国荣 徐祖贤;生态型公路:浙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晓新;廊坊环城水系主体工程即将完成[N];石油管道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聂春龙;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吕庆;边坡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Aref Mohammed Othman Al-Jabali(阿里夫);辽宁本溪工源水泥5000t/d熟料生产线边坡地质环境工程研究及稳定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5 喻和平;区间分析理论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岩;边坡失稳灾害预测预警评价信息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立娜;季节冻土区边坡冻融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嘎色;震动边坡的加速度响应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金平;边坡工程辅助决策系统及其在万梁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王公忠;爆破开挖对边坡损伤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陈胜波;边坡工程失稳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张振;风险评估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6年
8 陈云;边坡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彭小东;季节渗流边坡的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彭海;边坡工程处治技术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3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3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