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区非弹性变形的改进模型研究
[Abstract]:The non -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node area includes the slip of the longitudinal bars and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joints , and has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elastic - plastic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 column combin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 -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nodes in the nodal region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non -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beam - column assembly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87)
【分类号】:TU375;TU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云扉,胡庆昌,陈玉峰,施昌,洪柏年,林绍钧,于洪;低周反复荷载下两跨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6年02期
2 杨红;徐海英;王志军;;考虑柱底纵筋滑移的纤维模型及框架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3 陆新征;叶列平;潘鹏;唐代远;钱稼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静力倒塌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竞赛Ⅱ:关键构件试验[J];建筑结构;2012年11期
4 杨红,白绍良;考虑节点内梁纵筋粘结滑移的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治洪;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周德源;王宇辉;;考虑粘结滑移RC结构非线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李立仁;余雷;支运芳;代秀英;;钢筋混凝土梁柱组合体在低周交变加载下滞回规律模拟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肖建庄,黄珏,李杰,张建荣;两层半子结构框架试验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4 王来,王铁成,陈倩;低周反复荷载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5 杨红;吴晶晶;王志军;;模型化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6 杨红,白绍良;抗震结构节点内梁纵筋粘结滑移的模型化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华建民;陈祥;曹晖;;大偏心距夹心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周靖;方小丹;;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延性与柱曲率延性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王万钊;秦修煜;范伯雍;曹凯;贾广学;王安生;;钢筋混凝土桁架式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1987年01期
10 蔡健,周靖,方小丹;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位移延性系数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来;邓們;;低周反复荷载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湘峗;孙飞飞;顾祥林;;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分析模型[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3 王秀哲;吴二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延性评估[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王铁成;;钢管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白国良;吴涛;卞琳;朱丽华;;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韩建平;杨军平;;基于纤维截面单元评估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静;LRB隔震桥梁的可靠性与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朝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线性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于婧;施工缝的模型化及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管品武;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钅交)区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湖南大学;2001年
7 唐昌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许成祥;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吴涛;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韦锋;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性态的识别[D];重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海丹;钢筋混凝土多层单跨主厂房弹塑性动力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李倩;施工缝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3 陈祥;RC框架偏心夹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刘生平;填充墙在RC框架结构倒塌中的作用及防倒塌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志从;碳纤维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分析与概念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梁碧云;新型多层框排架结构工业厂房的耗能减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方高倪;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框架结构的变形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8 赵严峰;多高层混凝土框架空间整体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余瑜;钢筋混凝土梁柱组合体在低周交变加载下的滞回规律模拟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宋继强;带偏心支撑的钢筋砼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与极限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玺;武建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传力机理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孙焕纯;平面框架弹塑性过程的分析[J];大连工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3 霍林生;李宏男;肖诗云;王东升;;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杨红,白绍良;抗震结构节点内梁纵筋粘结滑移的模型化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季韬,郑建岚,郑忠双;基于压杆和软化桁架模型的钢砼梁柱节点抗震设计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元坤;高层建筑框架梁柱节点的强度验算和施工处理[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12期
7 Jaehong Kim ;James M. LaFave;;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剪性能的关键影响参数[J];钢结构;2008年05期
8 段建中,刘立兵,方高倪,江勇;不同强度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性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舒传谦;多层建筑不等强度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承载能力计算[J];建筑结构;1997年01期
10 程懋X;高强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处理方法[J];建筑结构;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单亮;采用梁板混凝土施工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2 朱爱萍;高轴压比高剪压比框架矩形及圆形柱中间层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郑清;采用梁混凝土浇筑的框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4 刘建伟;按梁浇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5 江正;采取改进措施的夹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赵腾飞;钢筋混凝土框架夹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设计方法初探[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崇权;汪稔;;颗粒破碎对钙质土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2 逯静洲,林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混凝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陈炳瑞,冯夏庭,丁梧秀,杨成祥;化学腐蚀下岩石应力应变进化神经网络本构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4 陈铁林,沈珠江,杨代泉;湿陷性黄土渠道浸水变形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5年03期
5 路德春,罗汀,姚仰平;砂土应力路径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6 杨林德,张向霞;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Cam-clay模型的改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18期
7 曹韩学;龙思远;廖慧敏;;应变速率对镁合金压缩变形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11期
8 陈四利;宁宝宽;鲍文博;金生吉;;水泥土细观破裂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9 肖良丽;郑亚文;;短肢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4期
10 吴建营;;张量和张量率的投影算子[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政国;;基于颗粒排列组构特性的散体介质材料本构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3 高彦斌;朱合华;;土的宏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若棋;丁育青;汤文辉;;混凝土HJC、RHT本构模型的失效强度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6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曹平;;用Hopfield神经网络辨识岩土流变本构模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党秀英;刘军;江小平;陈太林;谭一鸣;;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介质的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8 王志乔;高玉臣;兑关锁;;弹塑性大变形本构关系及应用[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王连广;黄维平;王庆利;;型钢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材料本构模型[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10 田小革;郑健龙;;沥青砼自适应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中的“癌症”被攻克[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杨雄飞;面向机制的钢材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3 纸上耕夫;建工程之精品 铸苏州新形象[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4 安世亚态 马骏;航空CAE中的梁壳单元[N];中国航空报;2005年
5 由航天航空学院郑泉水教授、黄克智院士完成 由材料系黄勇教授等完成 由计算机系张尧学教授等完成 由精仪系殷纯永教授与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等合作完成 由航天航空学院过增元院士等与山东大学合作完成 由精仪系、精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副研究员裴京等完成 由土木系聂国教授等与中南大学合作完成;我校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部分获奖项目简介[N];新清华;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登科;含瓦斯煤岩本构模型与失稳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计三有;散体变形理论及挖掘过程动态仿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孙志刚;复合材料高精度宏-细观统一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袁纳新;中密度纤维板粘弹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金旭;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宏建;IC10合金的力学性能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卢兴利;深部巷道破裂岩体块系介质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岑威钧;堆石料亚塑性本构模型及面板堆石坝数值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羊庆;加筋土结构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宇杰;金属材料的棘轮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罗莉娅;四渡河悬索桥隧道锚围岩的蠕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黄羽立;FRP约束混凝土的分析与本构模型[D];清华大学;2005年
5 程达;型钢混凝土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组合加固技术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熊恩来;云南泥炭、泥炭质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黎太平;黄土地区新老路基交接处不均匀沉降机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8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胡志华;面板堆石坝考虑蠕变的面板脱空问题的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邓学峰;耐热铝合金(FVS0812)半球形件温成形的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29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2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