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相对湿度响应

发布时间:2018-08-07 17:24
【摘要】:混凝土放置于青岛室内大气环境、海洋大气区、浪溅区环境以及模拟干燥的恒温恒湿、45°C烘干环境,模拟湿润的毛细吸水环境,测试混凝土深度为10~40 mm的相对湿度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饱和混凝土相对湿度受环境湿度影响先稳定、再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包括水气饱和期和相对湿度减小期。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对环境湿度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离表层越近响应速度越快,环境湿度越小,影响深度越大。室内大气环境、海洋大气区、海洋浪溅区、恒温恒湿及烘干环境下养护42 d,混凝土10~20 mm深度的相对湿度分别为90%~92%,85%~90%,90%~95%,89%~92%和57%~58%。干燥过程中混凝土相对湿度与时间变化关系受水分向外扩散过程控制;混凝土表观湿度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加,表面层平均相对湿度与深度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在湿润过程中,表面层相对湿度演变可用毛细传输系数公式进行分析,内部相对湿度演变是传输与扩散共同作用所致。
[Abstract]:The concrete is placed in the indoor atmosphere of Qingdao, the marine air area, the wave splash area and the simulated drying environment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45 掳C, and the wet capillary absorption environment is simulated. The relative humidity evolution of the concrete with a depth of 10 ~ 40 mm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saturated concrete is first stab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humidity, then decreases rapidly and then slowly, including the water vapor saturation period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decreasing period. The response time of concrete relative humidity to environmental humidity is lag. The closer the concrete is to the surface, the faster the response speed is, and the smaller the environmental humidity is, the greater the influence depth is. Indo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cean air area, ocean splash area, constan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drying environment for 42 days,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1020 mm depth of concrete is 90. 92% and 577.58%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time of concrete during drying is controlled by the process of water diffusion, the apparent humidity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oncret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dep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depth of the surface layer accords with the logarithmic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wetting, the evolu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of surface layer can be analyzed by the formula of capillary transport coeffici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230) 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项目(2010G024)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基金(2012) 青岛市科技项目(13-1-4-176-jch,13-1-4-115-jch)~~
【分类号】:TU528.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高性能混凝土自身相对湿度变化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3年08期

2 王本臻;金祖权;卢峰;曹元超;李春龙;;非饱和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毛细吸附[J];腐蚀与防护;2012年10期

3 金祖权;赵铁军;张鹏;高嵩;;海底隧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3年02期

4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water movement in porous cement-based materials by real time thermal neutron radiography: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年05期

5 李春秋;李克非;陈肇元;;Numerical Analysis of Moisture Influential Depth in Concre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urability Design[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年S1期

6 张君;侯东伟;;基于内部湿度试验的早龄期混凝土水分扩散系数求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登祥;杨伟军;;自干燥混凝土相对湿度变化理论及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9期

2 蒋正武;;调湿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10期

3 王发洲;周宇飞;丁庆军;胡曙光;;预湿轻集料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特性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3期

4 胡曙光;何永佳;吕林女;;调节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释水因子技术及其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5 董淑慧;葛勇;张宝生;袁杰;;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测试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6期

6 朱方之;赵铁军;张鹏;张连水;;冻融后表层混凝土的孔结构劣化与损伤特性研究[J];公路;2011年12期

7 何智海;钱春香;钱桂枫;孟凡利;程飞;高祥彪;庄园;;等强度下混凝土组分对内部相对湿度和自收缩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1年02期

8 朱方之;赵铁军;张鹏;张连水;;冻融后表层混凝土的孔结构劣化与损伤特性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6期

9 李春秋;李克非;;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原理、试验和模拟[J];硅酸盐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春秋;李克非;;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水分传输:理论、试验和模拟[J];硅酸盐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发洲;周宇飞;胡曙光;;基于湿度补偿原理的混凝土自收缩控制方法[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建国;胡益彰;阎培渝;;混凝土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强度发展历程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乔墩;减缩剂对水泥基材料收缩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蒋建华;气候环境作用定量模式及其在混凝土结构寿命预计中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万小梅;力学荷载及环境复合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劣化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丁庆军;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彭波;蒸养制度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丁琳;硅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勾成福;水泥—石灰粉—矿粉复合胶凝体系收缩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崔玲;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的侵入机理与分布发展[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淑红;混凝土中毛细吸水过程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晓;不同养护制度下混合水泥体系水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曾波;武汉长江隧道C50管片混凝土的设计与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杨文;基于内部相对湿度调节的钢管混凝土体积变形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晓丽;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8 李林;含水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风平;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和干缩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丁巍巍;新老混凝土中介质迁移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金伟良;张奕;卢振勇;;非饱和状态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机理及计算模型[J];硅酸盐学报;2008年10期

2 蒋正武,孙振平,王新友,王玉吉,张冠伦;国外混凝土自收缩研究进展评述[J];混凝土;2001年04期

3 ;Penumbral imaging and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large area source neutron imaging system[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9期

4 王新友,蒋正武,高相东,孙振平;混凝土中水分迁移机理与模型研究评述[J];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01期

5 黄瑜;祁锟;张君;;早龄期混凝土内部湿度发展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金伟良;金立兵;延永东;姚昌建;;海水干湿交替区氯离子对混凝土侵入作用的现场检测和分析[J];水利学报;2009年03期

7 潘子超;陈艾荣;;氯离子在非饱和混凝土中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奕;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输运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范宏;混凝土结构中的氯离子侵入与寿命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浦宝康;油与有害物质的模拟海洋环境试验池[J];交通环保;2002年06期

2 刘清茂;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船员的社会责任[J];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3 廖再文;;保护海洋环境 建设和谐海洋[J];中国远洋航务;2008年02期

4 姚丽芳;;科学认识与合理利用海洋环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日义;;船舶结构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6 傅百先;海洋环境及其对直升机飞行影响[J];航空学报;1989年04期

7 李树棠,胡征兰,沈觉,王桂云,高艳;海洋样品中~(106)Ru的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0年01期

8 谢基;“绿色和平”——海洋环境的护卫使者[J];航海;1996年06期

9 刘文通;蓬勃发展的海洋环境学院[J];海岸工程;1997年01期

10 Murdoch;S.Baxter;Fernando;Carvalho;Iolanda;Osvath;DavidKinleyⅢ;;海洋科学:齐心合力保护海洋环境[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钟锃锴;;国家能源需求的转变对海洋环境安全的影响[A];船舶防污染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宗金;;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云海;汪东平;谭华;;我国海洋环境综合监测装备与技术发展综述[A];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海洋装备与海洋开发保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庆;韩李涛;侯澄宇;;虚拟海洋环境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14分会场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6 侯锐钢;;海洋环境中耐蚀复合材料[A];第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新技术新材料高层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7 尹年长;;突发性海洋环境事件处理对策的法律分析[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一期A部分[C];2005年

8 率鹏;郭帅;曹竞yN;马红旗;周培;;海洋石油环境污染的处理及其防治[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陆超华;王渊;冯吉南;;海洋综合管理策略[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练兴常;;整治陆源污染 净化海洋环境[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青;欧盟出台新策略 确保海洋环境安全[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施晔;遏制海洋环境“亚健康”[N];南通日报;2005年

3 胡荣山;自航式海洋环境无人监测装备技术研究立项[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通讯员 刘正河;我省将实现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化[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5 刘巍;我省三项研究成果挂钩保护海洋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6 郭普科;海洋环境全球瞩目[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孟宪臣 通讯员 宋贤成李宁;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共同家园[N];烟台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秋蓉;专家指出:保护海洋环境必须以海洋为根据[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焦红霞;应立即上马能源大通道环境研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秋蓉;保护海洋环境任重道远[N];中国海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斌;地震作用下海洋环境码头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李海涛;海洋环境信息集成方法研究与新一代MAGIS平台软件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王冰;耐盐粘球菌的社会学行为及其对海洋环境的适应策略[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浩;试论联合国保护海洋环境的现状与发展[D];青岛大学;2008年

2 刘科伟;船载散装化学品泄漏对海洋环境与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齐丛飞;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于蓉;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滕娜;我国海洋环境伦理规范理论与实践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王力荔;大连沿海公众海洋环境意识调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周京星;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的适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庾婧;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水玉跃;舟山航道整治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10 王加亮;基于云计算的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70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70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e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