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类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0 07:58
【摘要】:南京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特点和历史人文风俗,产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聚落空间,在长时间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山水关系、村庄布局、村中节点空间特征。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居住者生活方式的变化,南京地区村庄也面临着空间特征消失、村庄形态“千村一面”等问题。在当下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就如何为传承乡村地区地方特征做出理论参考,本文尝试从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类研究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产生背景的研究,展示出特定地域环境和特定居住者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在对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生成和发展的研究基础上,从建筑学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南京地区的地理人文特点和特色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六章,基本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重要概念的诠释,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二章,着重对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特点分析; 第三章,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总结和归类; 第四章,论述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生成原因; 第五章,即总结,得出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对特定区域的研究对象进行的大量实地考察和采访得到的大量现场照片和测绘图纸为基础,在论述中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村庄区域环境到村内节点空间进行分析,并辅以对特定乡村进行单独实例分析。对南京地区乡村村落研究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研究力求真实性和全面性。
【图文】:

人口分布,区域城市


图 1- 1 洛斯乌姆区域城市结构资料来源: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域特性研究[2](1995)2.乡村与村庄《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国学者 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不同的地方”, 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

示意图,村庄,居民点,示意图


图 1- 1 洛斯乌姆区域城市结构资料来源: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域特性研究[2](1995)2.乡村与村庄《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3]。以美国学者 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琼;乔征;王葆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景观变迁典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3 王广超;李全林;王亚平;开黎黎;徐瑶瑶;奚秋燕;史华莹;吴敏;;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比较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5 刘永伟;张阳生;李奕;;近10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6 浦欣成;王竹;黄倩;;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3年08期

7 谢显奇;甘淑;余莉;任鹏飞;陈应跃;;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广南县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S1期

8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朱彬;;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4期

9 廖燕青;;探讨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以云头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年03期

10 文运;赵书彬;张娟;;乡村旅游发展下海口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以美社村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苏小莲;当代移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冀亚哲;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市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1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81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