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弹性城市理念下的防洪海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23:1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面临着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道路被淹、农田被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遭受着巨大的损失。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指导方向。随后,海绵城市、弹性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得到大大推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设计师开始了对降低洪涝灾害的冲击、减轻洪涝灾害破坏的研究和实践。基于此,本文对防洪海绵景观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本文从弹性城市理念的角度入手,结合当前海绵城市的设计构思,对防洪海绵景观的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在设计中要先明确防洪海绵的景观个体,构建适应洪涝的景观廊道,进而形成弹性防洪的景观空间。其次,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防洪和海绵两个角度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国内外经典设计案例进行佐证。最后,笔者选取了宁波市鄞州区新三江口区域作为设计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区位、水文、洪涝的规划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弹性设计策略,包括修复河道还原水系、增设洪涝弹性内河、完善区域海绵系统、预留弹性洪涝空间的四项弹性设计策略,并依据弹性策略进行了相关洪涝适应性海绵景观设计。做到在实际设计中与理论相结合。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92;TU984.1
【部分图文】:

荷兰,前后对比,洪水


设计植物泡疏导洪水,运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形成湖心岛,在洪水来临时削减洪峰分流洪水。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最终的目的都是对洪水的削减和疏导,减少水对河岸的破坏。如荷兰瓦尔河的防洪设计则将河岸进行了分离,在居民区与岸之间修建湖心岛,在洪水来临时可以分散洪水的冲击,形成洪水循环通道,时湖心岛作为可淹没区域,洪水退去后可作为休憩场所。??3.1.3相关条例研究??(1)荷兰瓦尔河(Waal)改造项目??该项目是荷兰政府“为河流留出空间”(Make?room?for?the?river)项目中最杂的项目[1()]。为了解决多年的洪涝难题,设计师在瓦尔河北岸与国家中心区之开挖了一条洪水通道,并建筑了一个狭长的岛屿,通过建设几座新桥连通瓦尔两岸,加强连通性。形成的狭长的岛屿与洪水通道形成了一个滨河公园,根据流的水文情况,根据不同水位变化会有不同程度的淹没情况,形成高低错落的观形态,公园中的步道也会随着潮汐的变化,在高水位时期成为汀步石,为城居民提供了休闲、生态和美学价值的生活空间。(图3-1)??

燕尾,洪水,前后对比,公园


计20年一遇洪水和50年一遇洪水淹没层级,即使是在洪水高峰期,游人依然可??以站在桥头俯瞰公园景观。连通的弹性步桥和弹性可淹没空间共同形成了燕尾洲??公园的弹性体验空间,成为金华市一张新明名片。(图3-2)??图3-2燕尾洲公园洪水前后对比图[22]??Fig.3-2?The?comparison?of?flood?before?and?after?in?Yanweizhou?Park??3.2海绵设计策略??海绵设计策略即通过海绵地形的设计强化洼地的蓄滞洪能力,在洪水来临时??能够有效的完成“蓄、滞、净、排”,从而完善区域大海绵体,实现区域内的生态??涵养功能。经典设计案例有新加坡碧山一宏茂桥公园、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3.2.1保留原有自然生态的适应性??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生态本底的设计才能够给本地??居民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强化区域的景观形象,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对自然生态少加干预,保留原有乡土植被能够有效地促进自然环境面对洪涝灾害??时的自我修复,面对洪水冲击时,植被群落能够起到下渗、流通的作用,固水保??水,同时有利于净化水面环境;洪水过后,水分充足的植物群落也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实景,新加坡,公园,水量


体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去渠化的河道在公园内蜿诞曲折,当水量上涨时,临近河??流的绿地可加宽河道,使水流顺势而下;水量较少时,两侧的河岸露出成为人们??休闲的亲水平台。(图3-3)??H隱??图3-3新加坡碧山一宏茂桥公园实景[24]??Fig.3-3?Images?of?Bishan-Ang?Mo?Kio?Park??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年03期

2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3 俞孔坚;俞宏前;宋昱;周水明;;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J];建筑学报;2015年04期

4 俞孔坚;栾博;黄刚;闫斌;单美娜;郑军彦;凡新;李世征;拜真;安建飞;陈琳;游宏凯;曹业奇;邓彰;杨晔;李悦;刘德华;白洁;任轶珍;刘拓;宋旭;张小峰;曹军营;张晋丰;;让水流慢下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J];建筑技艺;2015年02期

5 俞孔坚;许涛;李迪华;王春连;;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1期

6 李彤玥;牛品一;顾朝林;;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

7 俞孔坚;;与水涝共生——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J];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10期

8 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9 迪特尔·格劳;吕焕来;;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J];中国园林;2012年10期

10 杜志明;;我国城市滨水地区防洪景观设计模式[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丹;弹性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佳香;海绵城市理念及在城市除涝规划中的研究应用[D];扬州大学;2017年

2 胡中慧;基于弹性理念的苏南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3 陶旭;生态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4 潘英;株洲市龙母河水系防洪与景观整体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5 周英杰;我国城市滨水地区防洪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4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