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16:33
   水湿生植物已广泛地应用于水景园中,但目前关于水湿生植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水湿生草本植物,而大大忽视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事实上,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且极具特色,有利于地域景观的形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法、实地调查法与实测绘图法等方法,阐述水湿生木本植物的资源与特征,深入分析现有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案例,总结并归纳出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的营造原则、特色,并提出5种景观类型与营造策略:(1)生产型:利用水湿生木本植物大面积种植以促进生态平衡或获取生物能源等,往往与林业、农业活动相关。(2)生态型:水湿生木本植物所存在的环境自然生态,是自然美的集合体,较多表现在天然湿地之中。(3)景观型:重在结合场地特色,选择多样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构建地域条件下的复层群落,打造丰富的植物空间与季相景观。(4)文化型:利用水湿生木本植物创造表现场地生态文化或人类社会折射出的人文历史演变。(5)综合型:集生产、生态、景观与文化为一体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营造活动,着重展示自然美、生态美与人文美。目前,湿地的保护、开发与恢复等工作都需要大量运用水湿生木本植物,以景观为目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应用前景广阔,需要在各个层面加强对水湿生木本植物的研究,为未来的实践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6;S688
【部分图文】:

资源分布图,湿地


域特征与行政区划为标准将湿地分为八大区(见表 2.2 与图 2.1),即西北干旱半干旱湿地区(I 区)、青藏高原湿地区(II 区)、东北湿地区(III 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IV 区)、西南湿地区(V 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VI 区)、东南和南部湿地区(VII区)与滨海湿地区(VIII 区)。

湿地,西北干旱,黄河中下游,半干旱


域特征与行政区划为标准将湿地分为八大区(见表 2.2 与图 2.1),即西北干旱半干旱湿地区(I 区)、青藏高原湿地区(II 区)、东北湿地区(III 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IV 区)、西南湿地区(V 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VI 区)、东南和南部湿地区(VII区)与滨海湿地区(VIII 区)。

斑块状,带状,分布规律,灌木层


一阶段长期存在而另一阶段缺失、重复等,其中缺失、中断现象大部分由人为活动引起。2.3 分布规律在淡水林泽区,水湿生植物的分布可分六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挺水植物层,浮叶植物层、沉水植物层、漂浮植物层,在不同的地区会因湿地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主要呈圈状、带状、块状或斑状分布(见图 2.3)。在某些群落中,岸边乔木层中时常有灌木层与草本层,但其种类、姿态及耐水湿性与岸边灌木层不同。另一方面,水湿生植物群落层次较为分明,在垂直结构上一般分为乔-草或乔-灌-草,因光照、水文等各因素而又有差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有志;李锡泉;张灿明;马丰丰;徐佳娈;;洞庭湖湿地柳属木本植物与薹草属草本植物群落土壤与水环境特征[J];湖泊科学;2015年05期

2 易丽;赵运林;徐正刚;王耕;李宽;何文;;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4年05期

3 张海燕;王天慧;陆健健;;江南桤木与芦苇在潮滩湿地的适应性对比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潘林;徐明;是丰;卞亚文;施燕平;施华;徐福元;;耐水树种沿湖滩地规模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3年02期

5 童伟平;慕长龙;黎燕琼;陈俊华;刘惠民;龚固堂;李瑾宵;;植物耐水湿性研究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13年01期

6 赵然;钱黎君;马跃杰;蔡建国;;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植物造景调查分析[J];科技通报;2012年11期

7 包志毅;;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为例[J];风景园林;2012年05期

8 余忠梅;;江南桤木育苗技术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9 方尉元;;植物园地域性景观特色规划研究——以宁波植物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2年09期

10 罗萍嘉;李子哲;;基于色彩动态调和的城市空间色彩规划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若之;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2 刘玲;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吴彩芸;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水生态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71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71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